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1)  Liuzhou Er Yue Rong Ye Luo Jin Ou Ti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1.
Some Thoughts of Liu Zongyuan′s Liuzhou Er Yue Rong Ye Luo Jin Ou Ti;
关于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的几个问题
2)  Ficus variolosa
柳叶榕
1.
Study on Photosynthetic Diurnal Variation of Ficus variolosa Leaves in Autumn
柳叶榕叶片秋季光合日变化初探
3)  Ficus hispida
叶榕
1.
Pollination Biology of Ficus hispida in the Tropical Rainforests of Xishuangbanna, China;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叶榕传粉生物学(英)
4)  eastern larch (Larix laricina K. Koch)
美州落叶松
5)  The path was covered with fallen leaves.
小路上尽是落叶。
6)  Folium Fici Microcarpae
小叶榕叶
1.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Folium Fici Microcarpae;
小叶榕叶水提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2.
HPLC fingerprints of the extracts of Folium fici microcarpae;
小叶榕叶水提物浸膏的HPLC指纹图谱初步研究
3.
Studies on the Bioactive Constituent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Folium Fici Microcarpae;
小叶榕叶的活性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
补充资料: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宦情羁思共凄凄,

●○○⊙⊙○○

春半如秋意转迷。

○●⊙○●●△

山城过雨百花尽,

○○⊙●●○●

榕叶满庭莺乱啼

○●●⊙○●△

==注释==:

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

==赏析==: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