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aching of outlook on life
人生观教学
2)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科学人生观教育
1.
Career guidance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belong respectively to different branches of learning.
生涯辅导和科学人生观教育原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由于二者在教育根本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因此,科学人生观教育可以借鉴生涯辅导的有益成分,以更好地发挥自身育人功能。
3) education of outlook on life
人生观教育
1.
Using diversified carrier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outlook on life;
运用多样化载体 搞好人生观教育
4)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佛教人生观
5) concept of teaching vs. living
教学生活观
6) scientific life view
科学人生观
1.
New reflection on the configuration of a scientific life view for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的再思考
补充资料:"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一场争论。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这次论战是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 "科学" 派反对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1923年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作《人生观》的讲演,宣扬人生观不受科学支配。4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刊》上发表《玄学与科学》一文,打着科学的招牌向张君劢发起进攻,开始了论战。其后梁启超等人发表文章支持张君劢。胡适、吴稚晖等人写文章批判玄学派,支持丁文江。论战进行了一年多,表面上以"科学"派取胜结束。这次论战说明了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腐朽和没落,论战双方都企图用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对这次论战的双方都进行了批判,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论战中,玄学派把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中国宋明理学糅合在一起,宣扬"自由意志",提倡内心修养。他们认为人生观是纯主观的,不受科学规律支配。张君劢提出思想是事实之母,精神变动决定物质变动。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绝对超?蒲У模?"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他们否认因果联系,认为历史发展由人生之冲动决定,是少数政治家"自由意志"的产物,无因果可求。"科学"派批判玄学派否认科学,提出人生观是由科学支配的。但是,他们从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又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物质是由思想构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论"。吴稚晖则公开提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及"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认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适认为这已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观问题,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所谓"自然主义人生观"。他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现象,把同情心、互助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否认人生观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论战中,陈独秀写了《科学与人生观序》,发表了《答张君劢与梁任公》,瞿秋白发表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论战的实质,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他指出先有物质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观的物质原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支配着人生观。瞿秋白指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承不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是承不承认意志自由的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批判了两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观的规律。他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指出必然是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探索和利用,并达到某种目的。他指出人生观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论战中,玄学派把法国哲学家H.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同中国宋明理学糅合在一起,宣扬"自由意志",提倡内心修养。他们认为人生观是纯主观的,不受科学规律支配。张君劢提出思想是事实之母,精神变动决定物质变动。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活的原动力,是绝对超?蒲У模?"爱"和"美"是神圣不受约束的。他们否认因果联系,认为历史发展由人生之冲动决定,是少数政治家"自由意志"的产物,无因果可求。"科学"派批判玄学派否认科学,提出人生观是由科学支配的。但是,他们从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出发,又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物质是由思想构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觉而存在的,离开人的心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及其规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论"。吴稚晖则公开提出"漆黑一团"的宇宙观及"人欲横流"的人生观,认为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生的目的只是"吃饭、生小孩、招呼朋友"。胡适认为这已科学地解决了人生观问题,并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挥,提出所谓"自然主义人生观"。他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历史现象,把同情心、互助作为人生观的基础,否认人生观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在论战中,陈独秀写了《科学与人生观序》,发表了《答张君劢与梁任公》,瞿秋白发表了《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等重要文章,揭露了论战的实质,对论战双方的唯心主义观点都进行了一定的批判,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陈独秀认为"科学"派和玄学派是唯心主义的一丘之貉,都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他指出先有物质世界,才有人的思想,客观的物质原因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支配着人生观。瞿秋白指出双方争论的实质是承不承认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是承不承认意志自由的问题,是"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批判了两派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有不同,但都具有客观的规律。他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指出必然是自然和历史的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探索和利用,并达到某种目的。他指出人生观不是偶然的,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观问题。
参考书目
李新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