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socialism realism of Soviet Union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art of China was influenced deeply by the socialism realism of Soviet Union all along.
中国革命文艺从一开始就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并且一直受其影响。
2) Soviet socialism
苏联社会主义
1.
But we should be also concerned about,since the Keynesianism implementation,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and the Soviet socialism on the West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s.
但我们也应关注自凯恩斯主义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对西方政治运动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
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the Soviet socialism system.
本文认为,苏联社会主义一诞生即面对生存危机,于是,它不得不以高度集权体制去摆脱生存危机;但就在高度集权体制缓和了原有生存危机的同时,高度集权体制却给社会主义造成新的生存危机,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
3.
The actual problem of this debate is the essence of "new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roa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viet socialism.
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兴起的新兴阶层"耐普曼",在当时的苏俄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这种争议的实质问题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3) Socialist Realism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
The Incurs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al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 s Architecture in the 1950s;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2.
A dilemma for socialist realism──An analysis of some quotations from MAO Dun s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on literature;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两难:叙事还是抒情──对茅盾文学理论主张的话语分析
3.
Zhou Yang s realistic theory came from Soviet socialist realism.
周扬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来源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第一个向中国完整地介绍阐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用现实主义来为"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定性。
4) Realistic socialistic literature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5) realistic socialism
现实社会主义
1.
An analysis of the emergency and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the realistic socialism;
现实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内在矛盾分析
2.
As the outcome of the world history,realistic socialism must become a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has a active participation.
现实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 ,决定了它必须积极参与世界体系 ,积极融入世界体系。
6) socialist actualization
社会主义现实化
1.
Both Marx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actualization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are the complicated problem 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endency of maturity.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现实化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不断趋向成熟的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补充资料: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过程。从1926年开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是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确定的。1926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或接近于战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还是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很不发达,在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国防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为了以新的技术改造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要求在短时期内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变成一个强大工业国。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
资金积累靠国内 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扩大了资金积累的源泉。工业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积累源泉。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也为工业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在苏联工业化时期,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26~29%。
重视技术和人材 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苏联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1913年为42:58,1926年为38:62,1929年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比例为54.5:45.5,到1940年达到85.7:14.3。在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13年为33:67,1925年为43.4:56.6,1932年为53.4:46.6,到1940年达到61.2:38.8。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场供应紧张,并形成了一套管理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见彩图)
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
资金积累靠国内 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扩大了资金积累的源泉。工业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积累源泉。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也为工业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在苏联工业化时期,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26~29%。
重视技术和人材 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 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苏联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1913年为42:58,1926年为38:62,1929年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比例为54.5:45.5,到1940年达到85.7:14.3。在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13年为33:67,1925年为43.4:56.6,1932年为53.4:46.6,到1940年达到61.2:38.8。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场供应紧张,并形成了一套管理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