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xits of venture capital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
1.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xits of venture capital.
分析表明 :( 1 )高新技术企业在其启动阶段需要股权资本融资和独立的风险投资商 ;( 2 )对于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资本而言 ,高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方式是IPO退出方式 ,其次是收购退出方式 ;( 3)IPO退出方式需要活跃的股票市场 ;( 4 )美国高新技术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其拥有独立的风险投资商与活跃的股票市场。
2) withdrawal ways of risk capital
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
1.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esources of the venture capital, the restricting system of risk capitalists and risk 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 withdrawal ways of risk capital.
文章就风险资本的组织制度、风险资本的各种来源、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的制衡机制、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
3) withdrawing modes of risk capit
风险资本退出模式
6) venture capital exit
风险投资退出
1.
There i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mong all the purchasers of venture capital stock during the venture capital exit.
在风险投资退出时,风险投资股份的购买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补充资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生产方式。
产生和确立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K.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发达城市(主要是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在织布、采矿、冶铁等行业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②开办工厂、矿山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来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会象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它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施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了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最初进入厂矿的无产者,除了那些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以外,主要来自丧失土地的贫苦农民。这种用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同时,对国外人民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也是资产阶级攫取巨额货币财富的重要途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剥夺、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的征服,以及对非洲黑人的捕捉和贩卖,这一切就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形成,绝不象资产阶级学者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田园诗的过程,而是一部用血和火的文字写成的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最早发生在16世纪的尼德兰。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继英国之后,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先后在18世纪后半期,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着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俄国、日本等国,经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相继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诞生。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种种特权,取消了国内关卡,宣布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冲破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重重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新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的性质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从而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8世纪30年代起到19世纪下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过渡。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变革,同时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
② 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一方面,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也离不开雇佣劳动。在这个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主要存在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对立的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决不能把这种生产描写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就是说,不能把它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如果这样,就完全看不到这种生产在其整个内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特有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 272页)。这就是说,在本质上,资本是要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正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才使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同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剥削方式区别开来,并且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因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资本家即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利润的多少为转移。对资本家来说,只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看作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实际上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家所需要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却无偿地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虽也进行着种种明争暗斗,那不过是为了瓜分剩余价值而已。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并且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以往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生产。生产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地向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256页)。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一切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并不是由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同占有,而是被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这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集中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对抗性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必然导致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它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⑤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和选举制,这比之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进步。但是,不管资产阶级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尽管资产阶级标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但资本主义的全部国家机器实际上都被资产阶级政客所把持,完全代表着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始终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和货币拜物教,支配着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盘算的冰水之中。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
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它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称为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后,它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经代替了自由竞争而成为主要特征,称为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之后建立起来的,它处于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内,自由竞争在经济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鼓吹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封建割据和闭关自守,要求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并且主张国家不得干预经济生活。这一切,就为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勃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竞争就更趋尖锐化和更具普遍性。由于资本可以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自由转移,迫使各个资本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竞争能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它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并且加深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当然,在自由竞争的过程中,大企业能够利用大机器,抢先采用新技术,它们凭借经济上的种种优势,来排挤乃至吞并中、小企业、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使生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到大资本家的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表明: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列宁选集》第2卷,第740页)。
到19世纪的60~70年代,自由竞争已经发展到顶点,当时的垄断组织才刚刚萌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发生过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873年又爆发了空前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趋于激化,它加速了生产集中的过程,也推动了技术革新的浪潮。从60年代后期相继发明的新炼钢法,促进了大型钢铁厂和冶金工厂的建立;从1867~1885年,在动力机械工业方面先后制成了发电机、内燃机和蒸汽涡轮机,并且相继出现了电车(1879)、汽车(1885)和飞机(1903)。在90年代初,电力已推广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引起了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1870年,世界钢产量只有52万吨,到1900年已增加到2830万吨,增长了54倍。钢铁产量的剧增,促进了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1870年,世界铁路线全长21万公里,1900年已扩展到79万公里,增长了将近 3倍。钢铁、机械、交通运输业的突飞猛进,又推进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1870~1900年,世界的煤产量从2.1亿吨猛增到7.7亿吨,足足增长了两倍半。在这30年(1870~1900)间,世界工业的总生产量几乎增加了两倍,年增长率平均为3.7%,超过产业革命以来的每段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大大加快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步伐,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史上空前规模的兼并浪潮。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就发生过第一次猛烈的兼并运动,垄断组织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大部分还不够稳固。19世纪末的工业高涨和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中、小企业陷于破产,大企业的实力更加雄厚,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遍及各个工业部门。到20世纪初,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已经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这时,垄断已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终于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形成以后,必然要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工业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引起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银行从普遍的中介人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这时,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并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不仅牢牢地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把他们的统治伸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并且要向外扩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则是资本输出。随着金融资本的膨胀,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便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垄断资本家便把它们向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输出成了金融寡头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争夺国外"势力范围"的加剧,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结成政治同盟,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它们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爆发,就是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集团(协约国)和德国集团(同盟国)彼此争夺的结果。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恰恰相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以垄断组织也不能囊括任何国家的全部企业,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垄断。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种竞争相互交错,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特别激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列宁说:"不是纯粹的垄断,而是垄断和交换、市场、竞争、危机并存,──这就是一般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垄断组织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争夺国内外市场和瓜分"势力范围",它们千方百计地要打败竞争的对手,不仅使用经济手段,并且往往求助于政治手段。垄断非但挡不住竞争的洪流,它本身还会引起更加广泛和剧烈的竞争。"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正是这种结合在造成崩溃,即造成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全集》第 24卷,第 431页)。
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生产集中和垄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的手中,他们对生产社会化的利益横加掠夺;另一方面,亿万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则陷于失业和贫困的境地。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性和历史局限性,表明资产阶级已经难于驾驭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而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则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为这种变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它的最后阶段,它已处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生产和技术上的停滞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就不向前发展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存在着停滞腐朽的趋势,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经济增长的趋势。因为,垄断的出现,并不是竞争的消失,相反,却使各个垄断组织之间、各个垄断资本集团之间以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化。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它们除了采用欺骗、讹诈、贿赂等手段之外,仍要设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便在经济上保持优势,击败对手。这就表明: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垄断资本家就采用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他们就反对新技术了。所以,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经济增长的趋势同停滞腐朽的趋势是同时并存的。何况,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总是或快或慢地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中。由于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同时,人们用来进行生产和科学实验的物质手段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效率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因素,都为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整个说来,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技术就不能迅速发展、甚至说不能发展了。因为,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虽然趋于尖锐化,但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甚至严重阻碍)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却不能完全阻止或根本消灭这种趋势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蔷霾换岢鱿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3页)。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并不是长期地凝固不变的;即使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关系也不会始终远远地落在生产力的后面,一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局部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拥有亿万巨资的大垄断企业,也能用从前无法比拟的办法来推进生产和技术的进步。这就是说,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一方面固然存在着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同时,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的作用,也还存在着生产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这两者是并存的,有时前一趋势占上风,有时也可能后一趋势占上风。当然,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它主要表现为发展的趋势,更长的时期是处于经济增长的状态;而在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由于生产关系更加(并非"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它又主要表现为腐朽的趋势,更长的时期是处于经济停滞的状态。在前一阶段,并非发展的趋势始终占上风(如在经济危机阶段);在后一阶段,也并非腐朽的生产关系始终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如在科技革命阶段)。
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的数百年间,社会生产力主要出现过三次飞跃,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上的革命(见科学技术革命)。18~19世纪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使工场手工业从缓慢的发展中解放出来,出现了生产中的狂飙时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动机(包括新型发动机及新炼钢法、化学方法的采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曾使各个发达国家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高涨,帝国主义终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出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为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新的物质技术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抗,并且加深了垄断条件下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这是因为,各个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所出现的不稳定性和畸形发展,必然使它同已经腐朽了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冲突,它集中地反映在战后经济危机的频繁和再生产周期的缩短上面。1973~1975年又爆发了战后最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并使资本主义世界长期陷入"停滞膨胀"的困境。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以及失业人数剧增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大大地加深了。其次,战后的科技革命,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虽都起了推动作用,但它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在程度上却不可一概而论。总的说来,这一势头到70年代初期,已象强弩之末,各国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地放慢。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特别是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的动摇以及日本和西欧各国力量的相对增强,它们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斗争日趋尖锐。70年代以来,美国同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已经越演越烈。与此同时,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还利用自己在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加强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剥削。战后以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经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猛烈地冲击和动摇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旧的殖民体系实际上已经瓦解。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上述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帝国主义腐朽性的活生生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削弱金融寡头统治的力量,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可见,停滞和腐朽的趋势,终究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跟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比较起来,是大大地落后了。今天,美国也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好,都还不能把先进的科学成果(象原子能)完全应用到生产上去。这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当然,说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趋向腐朽,也并不认为它已没有一点生命力了。当代资本主义还可能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更加不平衡了,并且在发展中也包含着停滞和危机的因素。目前,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社会生产力始终要向前发展,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当然也不会停顿下来。各国正面临着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它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更高的生产力,这更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纳的,到那时候,现代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就将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集团和国家政权早已融为一体,使国家机器从属于垄断资本。垄断资本集团竭力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国内经济生活,并进行对外扩张,以保证垄断组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进一步巩固金融寡头的统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般垄断已发展为国家垄断。但它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不能据以断定它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一个特殊的方面或特殊的实质而产生的。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施加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和明显。垄断资本集团往往通过一些决策机构或政策研究会之类的"智囊团"组织(如美国的"三边委员会"、日本的"产业问题研究会"等)替政府制订各种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国内外政策。为了全面地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垄断资本集团还采取一些具体办法,或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营企业";或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国家消费;或者利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监督"和"调节",通过各种渠道(如实行津贴、控制利率、运用税收和信用杠杆等),来保证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和统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和资本的更高度集中以及垄断化过程的加快,垄断组织所控制的经济部门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的计划性。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随着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的进一步紧密结合,这种生产的有计划性已经超出了企业(工厂)的范围,具有越来越大的规模。战后时期,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局部范围内、并且在同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某些重要经济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实行对生产的计划调节,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的调整,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有利地为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利润服务。事实上,战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日趋完善和精密,不仅为个别工业部门、某些重要经济部门,而且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估计市场需求和生产数量以及前景预测创造了条件。在战后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这种"计划化",实际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经济危机和周期变化以及周期各个阶段的升降幅度。尽管如此,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计划化"跟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根本不同的,它绝不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也无法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种种矛盾,它充其量只是围绕若干主要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公共投资额、就业量、消费物价指数等)对某些部门的经济发展作出前景估计而已。从本质上看,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化并不能使工人摆脱奴隶地位,相反地,资本家将更'有计划地'攫取利润"(《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4页)。所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实行的这种"计划化",虽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限度内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也进一步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但它本身毕竟还不是社会主义。1973~1975年以来,在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停滞膨胀"的现象,它集中地反映出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减弱,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作用,它终究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就世界范围而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它必将为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当然,帝国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包括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时期内完成的。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第 431页)。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无论如何,资本主义将在全世界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
产生和确立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产生的。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开拓,有力地推进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削弱,行会中的规章条例趋于解体,这就引起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K.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发达城市(主要是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在织布、采矿、冶铁等行业中,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大批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一切生产资料的无产者;②开办工厂、矿山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然而,单靠这样的途径来积累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就会象蜗牛爬行一样,将经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它远远不能适应15世纪末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便施用野蛮的暴力手段,加速了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迫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并把生产资料和财富迅速地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这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西欧大致是从15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最初进入厂矿的无产者,除了那些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帮工、学徒以外,主要来自丧失土地的贫苦农民。这种用暴力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过,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同时,对国外人民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也是资产阶级攫取巨额货币财富的重要途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剥夺、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的征服,以及对非洲黑人的捕捉和贩卖,这一切就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形成,绝不象资产阶级学者所描绘的那样,是一个田园诗的过程,而是一部用血和火的文字写成的历史。
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加紧进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最早发生在16世纪的尼德兰。1640~164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了新的资本主义时代。继英国之后,美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先后在18世纪后半期,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着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俄国、日本等国,经过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相继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宣告了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诞生。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种种特权,取消了国内关卡,宣布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冲破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重重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新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的性质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从而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8世纪30年代起到19世纪下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革命,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过渡。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变革,同时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
② 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一方面,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也离不开雇佣劳动。在这个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主要存在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对立的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③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决不能把这种生产描写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就是说,不能把它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如果这样,就完全看不到这种生产在其整个内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特有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 272页)。这就是说,在本质上,资本是要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正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才使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同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剥削方式区别开来,并且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因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资本家即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利润的多少为转移。对资本家来说,只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看作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实际上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家所需要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却无偿地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虽也进行着种种明争暗斗,那不过是为了瓜分剩余价值而已。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并且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④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以往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生产。生产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地向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256页)。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一切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并不是由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同占有,而是被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这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集中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对抗性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必然导致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它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⑤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和选举制,这比之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进步。但是,不管资产阶级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尽管资产阶级标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但资本主义的全部国家机器实际上都被资产阶级政客所把持,完全代表着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始终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和货币拜物教,支配着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盘算的冰水之中。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
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它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称为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以后,它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经代替了自由竞争而成为主要特征,称为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是在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制度之后建立起来的,它处于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内,自由竞争在经济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鼓吹自由放任主义,反对封建割据和闭关自守,要求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开辟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并且主张国家不得干预经济生活。这一切,就为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勃兴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竞争就更趋尖锐化和更具普遍性。由于资本可以在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自由转移,迫使各个资本家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强竞争能力,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它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加剧了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并且加深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当然,在自由竞争的过程中,大企业能够利用大机器,抢先采用新技术,它们凭借经济上的种种优势,来排挤乃至吞并中、小企业、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使生产和资本逐渐集中到大资本家的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表明: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断的趋势"(《列宁选集》第2卷,第740页)。
到19世纪的60~70年代,自由竞争已经发展到顶点,当时的垄断组织才刚刚萌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发生过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1873年又爆发了空前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趋于激化,它加速了生产集中的过程,也推动了技术革新的浪潮。从60年代后期相继发明的新炼钢法,促进了大型钢铁厂和冶金工厂的建立;从1867~1885年,在动力机械工业方面先后制成了发电机、内燃机和蒸汽涡轮机,并且相继出现了电车(1879)、汽车(1885)和飞机(1903)。在90年代初,电力已推广应用于工业生产。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引起了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变化,为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1870年,世界钢产量只有52万吨,到1900年已增加到2830万吨,增长了54倍。钢铁产量的剧增,促进了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1870年,世界铁路线全长21万公里,1900年已扩展到79万公里,增长了将近 3倍。钢铁、机械、交通运输业的突飞猛进,又推进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1870~1900年,世界的煤产量从2.1亿吨猛增到7.7亿吨,足足增长了两倍半。在这30年(1870~1900)间,世界工业的总生产量几乎增加了两倍,年增长率平均为3.7%,超过产业革命以来的每段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大大加快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步伐,从而出现了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史上空前规模的兼并浪潮。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就发生过第一次猛烈的兼并运动,垄断组织得到广泛的发展,但大部分还不够稳固。19世纪末的工业高涨和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使大批中、小企业陷于破产,大企业的实力更加雄厚,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组织遍及各个工业部门。到20世纪初,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垄断已经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这时,垄断已代替了自由竞争,垄断资本主义终于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垄断形成以后,必然要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工业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引起了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银行从普遍的中介人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这时,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并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不仅牢牢地控制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还把他们的统治伸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并且要向外扩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特征则是资本输出。随着金融资本的膨胀,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便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垄断资本家便把它们向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出,资本输出成了金融寡头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争夺国外"势力范围"的加剧,形成了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也结成政治同盟,从领土上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由于帝国主义各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的不断变化,从而引起它们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爆发,就是两个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英法集团(协约国)和德国集团(同盟国)彼此争夺的结果。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恰恰相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以垄断组织也不能囊括任何国家的全部企业,世界上并不存在纯粹的垄断。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种竞争相互交错,产生了许多特别尖锐、特别激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列宁说:"不是纯粹的垄断,而是垄断和交换、市场、竞争、危机并存,──这就是一般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垄断组织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争夺国内外市场和瓜分"势力范围",它们千方百计地要打败竞争的对手,不仅使用经济手段,并且往往求助于政治手段。垄断非但挡不住竞争的洪流,它本身还会引起更加广泛和剧烈的竞争。"正是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帝国主义的本质,正是这种结合在造成崩溃,即造成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全集》第 24卷,第 431页)。
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生产集中和垄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的手中,他们对生产社会化的利益横加掠夺;另一方面,亿万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则陷于失业和贫困的境地。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性和历史局限性,表明资产阶级已经难于驾驭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而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则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为这种变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也是它的最后阶段,它已处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这种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生产和技术上的停滞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就不向前发展了。在帝国主义时代,一方面存在着停滞腐朽的趋势,另一方面还存在着经济增长的趋势。因为,垄断的出现,并不是竞争的消失,相反,却使各个垄断组织之间、各个垄断资本集团之间以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化。在这种你死我活的竞争中,它们除了采用欺骗、讹诈、贿赂等手段之外,仍要设法利用新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便在经济上保持优势,击败对手。这就表明:当新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垄断资本家就采用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再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他们就反对新技术了。所以,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经济增长的趋势同停滞腐朽的趋势是同时并存的。何况,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总是或快或慢地处于变化、发展的状态中。由于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同时,人们用来进行生产和科学实验的物质手段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效率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因素,都为生产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整个说来,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虽已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是,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和技术就不能迅速发展、甚至说不能发展了。因为,随着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虽然趋于尖锐化,但这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只能阻碍(甚至严重阻碍)生产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却不能完全阻止或根本消灭这种趋势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蔷霾换岢鱿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3页)。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并不是长期地凝固不变的;即使进入垄断阶段,生产关系也不会始终远远地落在生产力的后面,一直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它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局部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事实上,拥有亿万巨资的大垄断企业,也能用从前无法比拟的办法来推进生产和技术的进步。这就是说,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一方面固然存在着垄断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同时,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的作用,也还存在着生产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趋势,这两者是并存的,有时前一趋势占上风,有时也可能后一趋势占上风。当然,总的说来,在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它主要表现为发展的趋势,更长的时期是处于经济增长的状态;而在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由于生产关系更加(并非"完全")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它又主要表现为腐朽的趋势,更长的时期是处于经济停滞的状态。在前一阶段,并非发展的趋势始终占上风(如在经济危机阶段);在后一阶段,也并非腐朽的生产关系始终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如在科技革命阶段)。
在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的数百年间,社会生产力主要出现过三次飞跃,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上的革命(见科学技术革命)。18~19世纪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曾使工场手工业从缓慢的发展中解放出来,出现了生产中的狂飙时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动机(包括新型发动机及新炼钢法、化学方法的采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曾使各个发达国家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高涨,帝国主义终于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出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为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准备了新的物质技术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了极大的不平衡性,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对抗,并且加深了垄断条件下所特有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这是因为,各个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所出现的不稳定性和畸形发展,必然使它同已经腐朽了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冲突,它集中地反映在战后经济危机的频繁和再生产周期的缩短上面。1973~1975年又爆发了战后最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并使资本主义世界长期陷入"停滞膨胀"的困境。在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以及失业人数剧增的情况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大大地加深了。其次,战后的科技革命,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发展虽都起了推动作用,但它对不同的国家来说,在程度上却不可一概而论。总的说来,这一势头到70年代初期,已象强弩之末,各国技术发展的速度明显地放慢。随着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特别是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的动摇以及日本和西欧各国力量的相对增强,它们之间为争夺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的斗争日趋尖锐。70年代以来,美国同西欧、日本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已经越演越烈。与此同时,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还利用自己在经济技术上的优势,加强对不发达国家人民的剥削。战后以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已经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猛烈地冲击和动摇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旧的殖民体系实际上已经瓦解。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上述各种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帝国主义腐朽性的活生生的表现,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削弱金融寡头统治的力量,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可见,停滞和腐朽的趋势,终究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跟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比较起来,是大大地落后了。今天,美国也好,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好,都还不能把先进的科学成果(象原子能)完全应用到生产上去。这也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之间的尖锐矛盾。当然,说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日益趋向腐朽,也并不认为它已没有一点生命力了。当代资本主义还可能发展,但这种发展是更加不平衡了,并且在发展中也包含着停滞和危机的因素。目前,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社会生产力始终要向前发展,作为一般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当然也不会停顿下来。各国正面临着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它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更高的生产力,这更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能容纳的,到那时候,现代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就将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集团和国家政权早已融为一体,使国家机器从属于垄断资本。垄断资本集团竭力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国内经济生活,并进行对外扩张,以保证垄断组织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进一步巩固金融寡头的统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般垄断已发展为国家垄断。但它并未触及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从而不能据以断定它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作为帝国主义的一个特殊的方面或特殊的实质而产生的。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施加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和明显。垄断资本集团往往通过一些决策机构或政策研究会之类的"智囊团"组织(如美国的"三边委员会"、日本的"产业问题研究会"等)替政府制订各种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国内外政策。为了全面地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垄断资本集团还采取一些具体办法,或由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营企业";或通过财政支出,扩大国家消费;或者利用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监督"和"调节",通过各种渠道(如实行津贴、控制利率、运用税收和信用杠杆等),来保证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和统治。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和资本的更高度集中以及垄断化过程的加快,垄断组织所控制的经济部门越多,它就越有可能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的计划性。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之一。但是,随着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的进一步紧密结合,这种生产的有计划性已经超出了企业(工厂)的范围,具有越来越大的规模。战后时期,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局部范围内、并且在同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某些重要经济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实行对生产的计划调节,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的调整,使其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有利地为垄断资本攫取高额利润服务。事实上,战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日趋完善和精密,不仅为个别工业部门、某些重要经济部门,而且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估计市场需求和生产数量以及前景预测创造了条件。在战后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这种"计划化",实际上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经济危机和周期变化以及周期各个阶段的升降幅度。尽管如此,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计划化"跟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根本不同的,它绝不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也无法根本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种种矛盾,它充其量只是围绕若干主要经济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公共投资额、就业量、消费物价指数等)对某些部门的经济发展作出前景估计而已。从本质上看,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化并不能使工人摆脱奴隶地位,相反地,资本家将更'有计划地'攫取利润"(《列宁全集》第24卷,第274页)。所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实行的这种"计划化",虽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限度内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也进一步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但它本身毕竟还不是社会主义。1973~1975年以来,在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停滞膨胀"的现象,它集中地反映出来: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减弱,并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反作用,它终究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就世界范围而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它必将为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当然,帝国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包括着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不是一朝一夕或者短时期内完成的。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是衰朽的但还没有完全衰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但还没有死亡的资本主义"(《列宁全集》第24卷,第 431页)。这就是说,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无论如何,资本主义将在全世界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规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