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formation of theory before practice
知先行后
2) first practice then knowledge
先行后知
3) which firts
知行先后
4) xingxianzhihou
行先知后
5) from understanding to faith
先知后信
6) from faith to understanding
先信后知
补充资料:知先行后
中国北宋程颐提出的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它片面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否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程颐说:"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颜子所好何学论》)。他认为应该始终把认识封建道德义理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了知,行是自然而然的。他举例说,譬如有人要去京师,必须知道出什么门,走什么路,否则便去不了。于是得出结论:"须是识在所行之先","知了方行得"。朱熹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学问不外乎致知、力行两件事。他经常知行并提,强调两者不可偏废。但要究问知行先后,他则说"当以致知为先"。他认为《大学》先讲"格物、致知",然后才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先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才讲"笃行",都是教以知先行后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颠倒的。程朱竭力反对"只说践履,不务穷理"。程颐说:"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人既能知见,岂有不能行?"朱熹也说:"义理不明,如何践履?今人多教人践履,皆是自立标致去教人。"南宋的陆九渊亦主知先行后说。这种理论受到明末清初王夫之、颜元等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批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