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ai
[英][tai] [美][taɪ]
泰族
1.
The Thai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living in the hills of northern Thailand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Confucian beliefs and traditional ideas,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rituals","seniority and inferiority" and "manners".
生活在泰国北部山地的泰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深受中国汉族的儒家信仰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特别是在“礼仪”、“尊卑”、“举止”上 ,都严格遵循儒家的规矩。
2.
From the viewpoints of linguistic similarity and similarities in place names, melody of folk songs and beliefs as well as physical anthropology, it can be certain that the Zhuang, Thai, Laolong, and Dai nationalities derived from the same origin.
从语言的相同和相近、地名的相同、民歌旋律的基本相同、部分民间信仰的相似相近和体质人类学的相似等方面来看 ,可以确认壮族、泰族、老龙族、傣族在古代是同一人们共同体 ,后来才迁徙、分化成不同民族。
2) Austro-Tai ethnic group
澳泰族群
1.
Tak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Austro-Tai ethnic group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s abou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molecular anthropology in the studies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and about the knowledge of anthropology as a basic subject.
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为例,阐述了分子人类学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及时人类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认识。
3) 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
泰傣民族
1.
The origin research on Tai and Dai nationalities is hot spot of academic circles.
泰傣民族起源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
5) Atayal tribe
泰雅族
1.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of Atayal tribe is ancestral ritual(gaga) which used to be the only religion of the Atayals.
泰雅族传统宗教信仰,是以祖灵信仰为中心,祖灵信仰是早期泰雅族的唯一信仰。
6) Dai-Thai people
傣-泰民族
补充资料:《泰阿泰德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一篇重要对话。有严群的中译本《泰阿泰德智术之师》,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讨论"什么是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并没有知识,他不过是个"接生婆",帮助别人"生育"知识,检查所产生的是不是真知识。他反驳了泰阿泰德给知识下的 3个定义:①知识就是感觉。苏格拉底将这个定义和普罗泰戈拉的学说联系起来,说明普罗泰戈拉就是从知识就是感觉的观点出发,得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结论,并且用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在流动中"的学说来解释感觉的产生、感觉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驳斥了这种感觉论,指出动物也有感觉,它们却不能作为万物的尺度;每个人的感觉对自己都是正确的,这样,就很难区别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所以,"知识就是感觉"的定义是错误的。②知识是真判断(意见)。苏格拉底认为,人作出假判断是可能的:或者把当前的感觉对象与记忆中的对象等同起来,或者把不同的对象互易位置,因而判断的真假有时是不明了的。另一方面,如果知识是指和实际相符合的感觉,即真判断。而要成为判断,除了一个感觉外,还必须有"是"、"同"、"异"等概念将它们串联起来,这些概念不是感觉所能得到的,只有心才能认识。所以,"知识是真判断"也是错误的。③知识是附有说明或解释的真判断。苏格拉底认为,说明是指用言词来表述思想,对真判断并未增加什么内容。因此,这个定义和上一个定义是同样的,不能说明什么是知识。这篇对话对"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没有作出正面的答复。
柏拉图在《斐多篇》和《国家篇》的理念论中,将感觉(意见)和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只有能认识理念的知识才是真理,感觉只能认识假象,他的认识论是"回忆说"。在《泰阿泰德篇》中,他虽然否认感觉就是知识的说法,却没有简单地否认感觉,只是认为单是感觉还不能成为知识。这种认识论和他原来的认识论有所不同。
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讨论"什么是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说他自己并没有知识,他不过是个"接生婆",帮助别人"生育"知识,检查所产生的是不是真知识。他反驳了泰阿泰德给知识下的 3个定义:①知识就是感觉。苏格拉底将这个定义和普罗泰戈拉的学说联系起来,说明普罗泰戈拉就是从知识就是感觉的观点出发,得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结论,并且用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在流动中"的学说来解释感觉的产生、感觉主体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驳斥了这种感觉论,指出动物也有感觉,它们却不能作为万物的尺度;每个人的感觉对自己都是正确的,这样,就很难区别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所以,"知识就是感觉"的定义是错误的。②知识是真判断(意见)。苏格拉底认为,人作出假判断是可能的:或者把当前的感觉对象与记忆中的对象等同起来,或者把不同的对象互易位置,因而判断的真假有时是不明了的。另一方面,如果知识是指和实际相符合的感觉,即真判断。而要成为判断,除了一个感觉外,还必须有"是"、"同"、"异"等概念将它们串联起来,这些概念不是感觉所能得到的,只有心才能认识。所以,"知识是真判断"也是错误的。③知识是附有说明或解释的真判断。苏格拉底认为,说明是指用言词来表述思想,对真判断并未增加什么内容。因此,这个定义和上一个定义是同样的,不能说明什么是知识。这篇对话对"什么是知识"的问题没有作出正面的答复。
柏拉图在《斐多篇》和《国家篇》的理念论中,将感觉(意见)和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只有能认识理念的知识才是真理,感觉只能认识假象,他的认识论是"回忆说"。在《泰阿泰德篇》中,他虽然否认感觉就是知识的说法,却没有简单地否认感觉,只是认为单是感觉还不能成为知识。这种认识论和他原来的认识论有所不同。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