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人文伦理
1)  humanities and ethic
人文伦理
1.
Th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e directed by humanities and ethic and that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ous have been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本文首先从物质、能源、信息的角度阐述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的观点 ,并分析了它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其次 ,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角度比较了人文伦理文化主导的文化与科技理性主导的文化的区别 ,并着重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优点 :整体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自律、自我修养以及创新精神 ;最后 ,从当代科技向东方思维方式回归的趋势中 ,得出了以信息和知识为主的信息文化将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结论。
2)  Human-Culture-Ethic Spirit(HCES)
人文伦理精神
3)  Human-Culture-Ethic Resources(HCER)
人文伦理资源
4)  human relations culture
人伦文化
5)  humanistic secular ethics
人文主义世俗伦理
6)  ethical culture
伦理文化
1.
Discussion on the Islamic Ethical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ng of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试论伊斯兰伦理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Harmonious culture,with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and ethical culture as its main content,guides and supports the build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和谐文化引领与支撑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与培育法治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必然选择;自由、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引领着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而伦理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深刻的内涵支撑着法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立法的伦理形式、司法的伦理适用与守法的伦理机制是法治文化的主要伦理路径。
3.
The pre-Qin Confucian ethical cultu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uslim ethical culture in the Islam world have much in common while differing in may respects.
中国先秦时期逐步形成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体系。
补充资料: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伦理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的统称。基本特点是以人道反对神道,以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A.但丁(1265~1321)、F.佩脱拉克(1304~1374)、G.薄伽丘(1313~1375)、L.瓦拉(1407~1457)、皮科(1463~1494)和G.布鲁诺,荷兰的D.爱拉斯谟以及法国的F.拉伯雷(1495~1553)、M.E.de蒙台涅等人。其伦理思想主要散见在他们的文艺作品和其他论著中。
  
  人文主义者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见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幸福论和快乐主义等伦理思想,在批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
  
  大多数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七情六欲即自然欲望是人的本性,情欲支配人的一切思想感情和行动,其中男女间的爱情又是最强烈的情欲,任何人为的力量都无法约束和取消它。人文主义者的总口号是:"我是人,凡是人的一切特性,我无不具有。"因此,他们提出凡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都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有些人文主义者还把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从中引出道德。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指出禁欲主义违反人性,是最不道德的,也是最虚伪的,教士们都是表里不一的道德上的伪君子。他们以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把追求个人自由和享乐作为人生目的和道德标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应当为所欲为地追求个人私利,享受他所应当享受的一切。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所描写的特来美修道院院规中说:"随心所欲,各行其是","可以光明正大地结婚,可以自由地发财,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等,最典型地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要求。
  
  人文主义者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人处于自然的中心,并在一切有灵生物之上,人的本性不是由上帝预先规定好的,人有自由意志,愿意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人有决定自己命运和道德上善恶的权利,人的高贵低贱不在于门第财富,而在于人的品德,人完全可以由于自己的道德修养而臻于高贵,于人不朽。人文主义者恢复了古希腊伦理思想家重视智慧在道德生活中作用的思想,强调智慧使人聪明有德,是人类快乐的源泉。他们认为,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权利,人人都能使自己道德高尚起来;完美的新人,应当既有俊美强健的体魄,又有智慧和美德。
  
  人文主义者的价值观,从伦理道德上否定了封建王权和宗教权威,否定了封建和教阶等级制度,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和争取自由的呼声。他们所设想的理想人格,包含有人的智力、体力全面发展的思想萌芽。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伦理思想初步提出了一些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的道德规范,在历史上起过革命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只在封建制度内部孕育和发展,资产阶级还不够强大,因而还不可能系统地提出资产阶级的伦理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他们不是从现实的物质生活,而是从抽象不变的人性中引出道德,因而也不可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来源和标准。他们的伦理思想对后来欧洲各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