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Yuan Sanqu
元代散曲
1.
The life awareness in Yuan Sanqu mainly displays the anxiety and worries towards death.
元代散曲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超脱的方式则是消极的及时行乐或隐遁山林。
2.
Yuan Sanqu, one of the three main styles of poetry in ancient times,is the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of artistic and literary realm,which was born in a spcial political context and times trend of thought.
作为古代诗歌三种主要样式之一的元代散曲,是元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时代思潮及文学变革共同孕育出的艺苑奇葩。
3.
Yuan Sanqu, which is one of several focus research area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is almost "analyzed" using related sources before 1980s.
元代散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
2) Non-dramatic Songs
元代文人散曲
1.
Influence of Taoism on Non-dramatic Songs of the Yuan Dynasty;
道家道教对元代文人散曲的影响
3) The SanQu of HuNan in Yuan Dynasty
元代湖南散曲
4) A Study on First-person Narrators of Yuan Sanqu
论元散曲代言体
5) On the advertising lyric verse in Yuan-Dynasty
论元代广告散曲
6) A Study on Sanqu of Hunan in Yuan Dynasty
元代湖南散曲研究
补充资料:元代散曲
元代散曲作家约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统的文学观念不重视散曲,很少有人搜集编次成册,散佚的作品当不在少数。
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祐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簾秀等。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采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人,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所以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至于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散曲选集,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最为著称。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奸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它们一般都写得想象丰富,语言直白,意境逼真率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④写景。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而且风格多样,色彩绚丽。在描写山河秀色时,不少作品以疏放豪宕的铺叙,表现出了曲的特有意境。但是和传统的诗歌相比,和同代的杂剧相比,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同时,也有一些格调较低的游戏、应酬之作。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到了元末,南戏音乐融入散曲,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向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
元代散曲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祐为界。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这是散曲兴盛时期,作家队伍中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有著名的杂剧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还有教坊艺人,如珠簾秀等。由于作家的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差别也很大,使前期散曲呈现了丰富多采的局面,而散曲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各类作家中,那些地位高、有才名的文人雅士如杨果、姚燧等人,对新兴的诗歌体裁虽有兴趣,但只在游宴应酬场合小试才情,而且常以词的写法绳曲,所以尽管也有清新之作,却不能充分表现散曲的艺术特点。至于教坊艺人的作品,一般说来题材较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散佚甚多,不能探其全豹。最有成就的还是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人。他们的作品既有民间文艺的通俗平易、质朴自然的意趣,又经过锤炼开拓,提高了散曲的境界,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他们对于散曲成长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诗歌体裁,作出了很大贡献。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曲学评论与音律研究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出现的散曲评论文章;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于曲韵及曲的格律的研究,不论对杂剧还是散曲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散曲选集,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人称"杨氏二选",最为著称。
元代散曲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了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张可久的〔醉太平〕小令、张鸣善的《讥时》小令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元代社会中奸佞当道、百姓受难的现实。尤其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②慨叹世情险恶,向往脱离现实生活,归隐田园。这一类作品数量众多,它们反映了元代士人们的身世之感以及他们中普遍存在的消极避世情绪。但其中也有在强烈表达对险恶世情的激愤以后表示不如归隐的作品,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③歌唱爱情及描写闺怨。这类散曲数量上不少于归隐之作。它们一般都写得想象丰富,语言直白,意境逼真率直,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受民间歌谣的影响。④写景。这是元散曲中又一重要题材,而且风格多样,色彩绚丽。在描写山河秀色时,不少作品以疏放豪宕的铺叙,表现出了曲的特有意境。但是和传统的诗歌相比,和同代的杂剧相比,元散曲的题材显得比较狭窄,不少作品的思想倾向也比较消极;同时,也有一些格调较低的游戏、应酬之作。
元代散曲创作的风格是多样的,一般认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丽两派。豪放派以马致远称首,清丽派则以张可久为魁。如以前、后期作品的倾向来看,前期是以豪放本色为主流,但是尖新清丽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则以清丽为主,豪放为辅。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称的作家如贯云石等人,他们的作品也与前期豪放派不同,带有江南文学传统的妩媚的色彩。这是元代散曲风格流派消长的大致情况。到了元末,南戏音乐融入散曲,不少作家采用南北合套的方式,使元代散曲的发展出现了新面貌,向明代散曲以南曲为主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