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概况
罗泉古镇在四川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的深丘中,隐藏在沱江支流珠溪河旁。因辛亥保路运动中著名的“罗泉会议”而载入中国近代革命史册,也因历史悠久、造型典雅、风格独特的九宫八庙四大井和状如游龙的五里长街而远近闻名,吸引了无数游客、学者、艺术家。它的闻名得于清朝中叶盐井的发现,那时罗泉镇商贾云集,热闹异常。而如今只留下一座保存尚且完好的盐神庙透着远古的苍凉。
走过古镇的古街古庙,在十弯九曲的青瓦木房间走入古镇人的悠闲。你会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罗泉人勤劳朴实、憨厚大方。女人们喜欢在亲密的聊天中忙碌自己手中的针线活,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温暖的阳光照在他们满足的脸上。仅五里长的老街上茶馆就有十多家,生意颇为兴隆。在这里的任何一个茶馆,可以边喝碗盖茶,边摆"龙门阵"。听老人们用地道的天府话讲述古镇辉煌的昨天。
以产盐而闻名天下的罗泉,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时盐业开发已达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已有盐井1500余眼,所产的井盐于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那时的罗泉商贾聚集,马嘶骡叫,热闹非凡,当地的盐神庙便是最好见证。
据“盐法志”载:资州罗泉井,创于秦,盛于清。盐商们于同治七年(1868年)筹资建盐神庙。庙占地1670平方米,庙门、牌坊、戏台、耳楼、大殿、侧房、走廊、院坝等建筑布局协调,结构紧密,造型灵巧。庙内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正殿屋顶的群龙嬉戏抢宝图,虽经百年风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如今盐神庙成了古镇人聚会的场所。人们坐在盐神庙大殿的石阶上懒洋洋地晒太阳。进殿门钻过旧戏台,来到空旷的庙前广场,四周的耳楼、侧房、走廊经岁月的冲刷已失去昔日的色彩。拾阶登上大殿,透过大殿的天井,能清晰看见蓝天上一朵朵白云飘过。十余根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古庙,房檐上的野草,摇曳在风中像在述说着古镇久远的历史。
出盐神庙上子来桥,桥头栏杆上精雕细凿的青狮、白象、金龙、麒麟等,造型夸张与写实相结合,体现了秦汉及唐宋的石刻风格。过桥便来到五里长街的北端。长街沿珠溪河依山而建,临河一侧一字儿挤满了高悬河面的吊脚楼,春水里一群麻鸭追逐嘻戏,粼粼波光摇碎一河楼影。吊角楼下不时有人哼着小曲洗衣物家什。一阵醉人的酒香将我们引入已成为酿酒小作坊的城隍庙。残破空旷的庙房,厚重龟裂的庙门,斑驳陆离的老墙和杂草萋萋的院落,让我们凭吊古镇昔日的显盛,感触岁月的沧桑。
沿街南行,竹木掩映中的五里长街蜿蜒曲折,状如苍龙游弋于青山绿水之间。宽丈余的古老街道,多用一米长半米宽的青石板铺就,年深日久,厚实的青石板已被岁月磨蚀得凹凸不平。街两旁的房屋清一色木架穿榫装板而成,鳞次栉比的屋顶镶满了青瓦,偶尔几角飞檐翘起,格外引人注目。老式木屋大都一楼一底,下面开店,上面住人。穿过店堂有一个小天井,两边的厢房或住人或作店铺,再往后面则是磨豆腐、做酱油之类的作坊。每两个或几个院落之间往往有一堵巍然高挑的封火墙相隔,既去“火烧连营”之患,亦具灵动飘逸之姿。墙下大多是一条极深极窄的巷子,可通到河边或后面的山坡上。
长街一拐弯处,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现已修缮一新的福音堂,以其独具特色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抢人眼目。这便是1911年夏,在四川人民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主权而掀起的保路运动中,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等联络哥老会首领召开“攒堂大会”,组建保路同志军,举行武装起义。从而使福音堂成为名垂青史的“罗泉会议遗址”。
随意穿梭在罗泉的大街小巷,你都会感受到小镇古老而淳朴的气息。不过罗泉现在也面临着和许多其他古镇一样的窘境:不断发展的城镇建设已经越来越大的威胁着小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