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endency towards vulgar sociology
庸俗社会学倾向
2) vulgar sociology
庸俗社会学
1.
Bahktin,a literary critic,was critical of formalism and vulgar sociology.
巴赫金认为:形式主义只是一种注重文学的内部研究,把文学现象归结为缺乏思想和哲学内容的单纯形式的批评方法;而庸俗社会学则是强调文学的社会性,主张从外部研究文学,将文艺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一种批评方法。
2.
The ones that showed in the works were grieved because the vulgar sociology is victorious at last;those contradictions that are embodied out on Lao Li,is exactly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the intellects f Lao S-he s generation had to face.
作品中展示的悲哀 ,是庸俗社会学胜利的悲哀 ;而在老李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 ,正是老舍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矛盾。
3) Three Topics on Vulgar Sociology
庸俗社会学三题
4) social preferences
社会倾向
1.
In this paper,the method ABS(Agent Based Simulation) is presented to simulate the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and the reciprocity is combined with social preferences to model the individual s behavior.
文章用基于主体的仿真技术来模拟公共品实验,将个体的互惠性和社会倾向结合起来对人的行为进行建模,并利用遗传算法对个体的行为策略作进化,使得可以清楚地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个体对公共池的捐献情况。
6) prosocial tendency
亲社会倾向
1.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Most students admit their altruistic prosocial tendency as the first among the six types of prosocial tendencies, the remainders are given in the following order: dire, emotional, complaint, anonymous and public prosocial tendencies.
采用《亲社会倾向测量》和《亲社会推理客观测量》研究了17至20岁大学生的六类亲社会倾向和亲社会推理的状况。
补充资料:庸俗社会学
一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主义地庸俗化的观点体系,主要出现在文学研究和史学等领域。庸俗社会学者简单化地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阶级制约性,认为意识形态现象直接取决于物质现象和社会阶级的经济基础。在文学研究中,他们把文学史的过程简单化、庸俗化,认为文学创作直接依从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出身,甚至拿经济因素去解释句子、韵律等结构的特点。他们不是把文艺看作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是看作对现实的消极纪录,不考虑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想直线式地从艺术形象中获得抽象的阶级心理和一般政治经济范畴的特点,抹煞文艺的特性,把文艺的目的、内容同社会科学的目的、内容机械地等同起来,把文学变成对社会学的"形象图解"。例如,他们认为普希金是破落贵族思想家的代表,果戈理是小贵族的代表,列夫·托尔斯泰是中等贵族的代表等。庸俗社会学的主要代表在哲学史研究中是舒利亚季科夫,在文学研究中有彼列韦尔泽夫、弗里契等人。庸俗社会学这个术语在苏联30年代才开始使用,但是这种思想观点则早已出现。列宁在1908年对舒利亚季科夫的《西欧哲学对资本主义的辩护》一书的批注中就指出了他的这种庸俗化观点。本世纪初,俄国一些文学研究家如克尔图雅拉、彼列韦尔泽夫、弗里契等开始研究文学的意识上的作用及其阶级实质等问题。他们反对唯心主义学派,坚持普列汉诺夫的传统(捍卫他的意识形态依从于社会存在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他们后来把普列汉诺夫、梅林等人著作中的某些不大确切的言论加以引申,并提高到一般方法论的原则,从而陷入了庸俗社会学的观点。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初,苏联文学研究方面的庸俗社会学更有所发展。在弗里契的《艺术社会学》(1926)、克尔图雅拉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928)、彼列韦尔泽夫的一些论著以及无产阶级文化派理论家(弗·卡里宁、普列特尼约夫)的著作中,在《在岗位上》(罗多夫、列列维奇、瓦尔金)、《在文学岗位上》(阿维尔巴赫、李别进斯基、叶尔米洛夫)、《列夫》(阿尔瓦托夫和楚扎克)等杂志的批评家的言论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倾向。从20年代末开始,苏联文艺理论界对庸俗社会学倾向开展了批判。以后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中这种倾向有所克服,但在一些批评家(别利克、卡洛申等)的著述中仍然有所表现。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