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重庆人
1)  Chongqing people
重庆人
1.
This paper elaborates concrete forms of manifestation of Chongqing people抯 disadvantage of Standard Chinese, it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causes, and the approaches of its solution.
重庆人普通话弱势具体表现为准确度、清晰度、流畅度不够等,它具有主客观多方面原因。
2)  Chongqing poets
重庆诗人
1.
A great mass of outstanding Chongqing poets have shown remarkable art competences and fames for the unique poetric field in the different art and poetry stages.
一大批才华卓具的重庆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为重庆诗歌添加了颇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芒,构建了重庆诗歌自身的艺术声誉。
3)  the Chongqing people
重庆人民
4)  Chongqing talents market
重庆人才市场
5)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hongqing
重庆人文精神
1.
The generous and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of Chongqing people also partially shows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Chongqing.
重庆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追求真理,伸张正义,勇担匹夫之责;部分地表现为不拘小节,率性而为。
6)  Chongqing young poets
重庆青年诗人
补充资料:《新华日报》副刊(重庆)(Xinhuɑ Ribɑo fukɑn
      现代报纸综合性文化副刊。重庆《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 1月11日创刊于武汉,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 2月28日出至3231号因被国民党政府封闭停刊。历经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连续出版了9年1个月又18天。《新华日报》经常发表社论,并以副刊上的大量篇幅发表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批评文章,与文艺界保持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积极引导了抗战文艺的发展,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保留了不少重要文献。
  
  《新华日报》创刊以来,它的第 4版即为副刊。创刊时第 4版曾定名《团结》,刊登有关抗战的实际知识、工作经验,也发表随笔杂感、文艺短论。编者的《开场白》,说明副刊采纳各式各样的文章,长短杂出,庄谐具备,宗旨是促进团结,拥护抗战。同时还于第 4版创办了《星期文艺》(1938年1月16日出第1期,共出5期,胡风主编)发表诗歌、速写报告、文艺工作短讯等。《团结》实际未能逐日出版,至当年6月9日即停出。此后至1940年初第4版具有综合副刊的性质,但没有刊名。这期间除发表时事评论、战地通讯外,仍以较多篇幅刊载诗歌、杂文、文艺评论。1940年 2月先后创办了《文艺之页》、《青年生活》、《工人园地》、《经济讲座》、《自然科学》、《妇女之路》等专页,进一步丰富了副刊的内容。《文艺之页》设有《书志杂拾》、《文坛漫步》、《国内外文坛》专栏,评介新出版的书刊,报道文艺动态。1941年 1月国民党当局制造了"皖南事变",政治形势逆转,《新华日报》更加受到迫害。自 2月起《新华日报》由对开一大张4版改出一中张2版,仅星期日增刊出4版。上述专页暂停,可是第2版仍提供篇幅刊载文艺创作,支持冲破种种阻力兴起的话剧演出活动,发表了多篇剧评。1942年2月恢复4版,《文艺之页》等随之复刊,并新设了《戏剧研究》、《时代音乐》、《木刻阵线》、《科学专页》等。同年 9月18日,《新华日报》遵照中共整风运动的精神,革新内容,调整版面,各种专页均停办(其中《文艺之页》刊出时间最长,共出62期),把第4版编为综合的文化版──《新华副刊》。《编者的话》指出,《新华副刊》一方面是反法西斯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新华副刊》辟有《书评专页》、《戏剧专页》和专栏《杂志摊上》,及时对当时出版的文艺及其它书刊进行评介,针对戏剧活动发表评论文章。《新华副刊》一直编刊到《新华日报》被封闭之时,主持或参加副刊编辑工作的先后有楼适夷、张企程、蔡馥生、陈克寒、戈宝权、胡绳、戈茅(徐光霄)、欧阳凡海、袁勃、郑之东、刘白羽、林默涵、李亚群等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国统区复杂尖锐的政治形势下,《新华日报》副刊几经改进,最后创办了《新华副刊》,形成自己的特色,文艺却始终是它的主要内容,对文艺界的影响和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它与其它版次的社论、报道密切配合,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主张和政策,又贯彻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它不仅刊载国统区各抗日阶层作家的创作,有针对性地发表理论批评文章,还经常发表、报道延安和其它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孤岛"上海作家的作品、文艺运动情况,多方面地反映和记载了进步文艺的发展历程。
  
  《新华日报》广泛团结作家,为促进和巩固全国文艺界统一战线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作出了贡献。1938年 3月27日"文协"成立,它发表题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的社论,论述了文艺和文艺家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充分估计了文艺界团结的意义,并提出文艺的大众化应该是文协的最主要的任务;还编刊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特刊》。次日又以《全国文艺界空前大团结》为题,详细报道了"文协"成立大会的盛况。此后经常报道"文协"及其各地分会的活动,每年"文协"成立纪念日,或发表社论,或刊登纪念文章,对其工作给予支持。同时与"文协"的活动相配合,为保障文艺作家的言论出版自由,不受恶势力的袭击,为保障和改善作家的生活,发表社论《给文艺作家以实际帮助!》(1940年2月4日),1943年以来,曾发起援助贫病作家的活动。
  
  在国统区文化艺术界纪念鲁迅等作家的活动之中,《新华日报》起了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自1938年以来,每逢鲁迅祭日或诞辰,配合纪念活动,《新华日报》通过发表社论,编辑纪念特刊,宣传继承鲁迅的精神,坚持鲁迅的方向,呼吁团结抗战,将新文化运动进行到底。先后发表的社论有《纪念伟大的民族战士鲁迅先生》、《我们怎样来纪念鲁迅先生?》、《科学、民主,继续前进》、《悼念青年的导师鲁迅先生》、《文艺工作中的群众观点》(专论)、《鲁迅的方向》等。为历次纪念特刊题辞著文的有周恩来、郭沫若、陶行知、田汉、胡风、潘梓年、罗荪、戈宝权、葛一虹、叶剑英、茅盾、冯玉祥、陈烟桥、欧阳凡海、孙伏园、许寿裳、景宋(许广平)、周建人、林辰等人。《新华日报》还为悼念抗日战争期间牺牲或病逝的作家王礼锡、许地山、丘东平、萧红、万迪鹤、王鲁彦、郁达夫等编辑特刊或刊载专文。
  
  1946年7月,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教育家李公朴、诗人闻一多,先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新华日报》参加重庆各界发起追悼大会的筹备会。7月 28日举行追悼大会,《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才不过是一个开始》,出了《李公朴、闻一多追悼特刊》,并出版了 4个版面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追悼大会特刊》。
  
  《新华日报》每年都出专辑纪念苏联作家高尔基,曾刊载戈宝权译的《高尔基致中山先生书》。并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逝世的外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罗曼·罗兰、德莱赛等编行纪念特辑。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强化文化专制主义,对进步文艺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和摧残,文艺活动曾一度沉寂。为改变这种状态,文化艺术界在《新华日报》的影响下,通过祝贺作家的寿辰和创作生活的方式推动文艺活动。1941年11月16日,为祝贺郭沫若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周恩来撰写了《我要说的话》,作为《新华日报》的社论发表。文章论述了郭沫若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地评价了郭沫若和鲁迅。报纸还以两个版面出了《经念郭沫若先生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特刊》。次日刊载特写《诗笔灿烂的二十五年》,详细报道庆祝会的情况。随后还继续报道各地以及香港、新加坡文化界的祝贺活动。这次庆祝活动,巩固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推动了文艺运动的发展。此后,这类活动曾不断举行。如1942年12月31日为祝贺洪深五十寿辰,1943年11月14日为祝贺叶圣陶五十寿辰,1944年4月17日为祝贺老舍创作生活二十周年,1945年6月24日为祝贺茅盾五十寿辰和创作生活二十五周年,同年5月16日为祝贺张恨水创作生活三十周年,都分别开辟专辑或者发表专文,在艰难的环境里,赞扬他们的卓越成就,并且相互勉励,共同前进。
  
  《新华日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重要文化阵地,是进步文化艺术界的论坛,同时又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发表创作的园地。它注意报道全国各地区的文艺动态,组织文艺问题的讨论,或开展对错误的文艺主张的批判。它用相当的篇幅刊登剧评、影评、文艺书刊介绍,发表诗歌、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和杂文等。经常撰稿人有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夏衍、胡风、林默涵、何其芳、叶以群、欧阳凡海、艾青、臧克家、力扬、吕剑、陈白尘、宋之的、葛一虹等。
  
  《新华日报》副刊对国民党宣传的"一个主义,一个党,一个领袖"的主张,和所鼓吹的"文艺要以全民为对象",表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和反对作家"站在劳工劳农的立场"创作"憎恨"剥削阶级的作品等主张,予以揭露、批判。叶以群曾以杨华为笔名,连续写了多篇批判反动文艺思想的文章,如《文学的"自由"和"统制"》、《关于文学的"人性"》、《关于文学的"民族性"》等,对反动文艺思想及时而有力的批判,有助于人们分清是非、提高思想觉悟。是《新华日报》首先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介绍给广大读者。1944年元旦,《新华日报》副刊以《毛泽东同志对文艺问题的意见》为题,用一版的篇幅以摘录和概述的方式发表了《讲话》的基本内容。刊登时分为三个部分:《文艺上的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的普及和提高》、《文艺和政治》。发表《讲话》的第二天,副刊在《读者与编者》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文艺运动上所提出的意见,这些意见不仅是在文艺运动上,而且也是一般的文化工作上的方针。《新副》在今后也将以这个方针作为它的基本原则。"这段话说明,《新华日报》副刊正是以《讲话》为指导思想,开展文化宣传活动的。《讲话》发表后,《新华副刊》还登载了周扬等介绍延安文艺情况和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文章,如《论艺术教育的方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在此前后,《新华日报》副刊还刊载了解放区的文艺作品,如:《兄妹开荒》、《毛泽东》(艾青)、《田保霖》(丁玲)、《红黑点》(吴伯箫)、《记贺龙将军》(何其芳)、《吕梁英雄传》(马烽、西戎)等,同时还发表了一些评介文章。国统区文艺工作者通过学习《讲话》和了解解放区的文艺创作,针对国统区文艺工作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开展了讨论。1945年末,副刊曾围绕《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两个话剧开展讨论,批评了文艺创作上的"非政治倾向"。与此同时,还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批判了那种夸大作家主观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新华日报》副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它为推动国统区进步文艺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