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地域文化意识
1)  cultural aw areness of location
地域文化意识
2)  regional consciousness
地域意识
1.
On the regional consciousness of story-telling script stories writers of the Qing dynasty;
论清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
2.
The reg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simulating colloquial stories writers of the late Dynasty of Ming showed the separated state, some writer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he reg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olloquial stories writers of the previous dynasties, others declined it.
明末拟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呈分流态势,对前代话本小说家的地域意识,有发展,有革新,也有削减。
3.
Ling Mengchu regional consciousness was definite,profound,unique and tedentiousIt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his character and new ideas in the arts
 凌初的地域意识具有明确、深刻、独到、倾向的特点,这与其在艺术上富于个性与创见有关。
3)  cultural awareness
文化意识
1.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 A study of two cases in the middle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浅谈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中两种情形的研究
2.
A Study of Cultural Awareness i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文化意识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4)  culture awareness
文化意识
1.
At vocational school,it s very necessary to input students culture awareness 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输入非常必要,但在实际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解决。
2.
Through the discussion,we proved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cluding culture elements in language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ulture awareness.
本文从文化的定义和特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从文化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在语言教育中包括文化内容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
The New Curriculum of English defines English learning as“a comprehensive language proficienc”,which puts its focus on not only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anguage skill,but also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新课标将英语学习定义为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培养。
5)  cultural consciousness
文化意识
1.
Penetr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2.
The characteristic of Four Medical Books is not only that the book is a medical classic in itself, but also that it contains abundant cultural consciousness like the Yin-yang philosophy, cosmic outlook, scientific consciousness and approaches which reflect science by way of .
《四部医典》的特色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识,如阴阳哲学观、大小宇宙观、科学意识和用艺术表现科学的方法等。
6)  culture consciousness
文化意识
1.
The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should be reinforced in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中学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2.
So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 edit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we must strengthen culture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 edit,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ement of journal academic quality and vigor.
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文化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
This paper probe into that language communi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from China and west,setting up the ideas that culture consciousness is molten into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culture knowledge.
就语言交际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将文化意识融入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理念进行了探讨。
补充资料:城市地域结构
      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基本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地域结构要素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研究简况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过程加速,城市人口大大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内部的工业、交通、商业和居住区等布局结构日趋复杂。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
  
  ①同心带学说。主要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特别是E.W.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的。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在这些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按照这种理论,一般城市发展的结构形式可划分为5个圆形地带(图1)。
  
  ②扇形(楔形)学说。1939年由美国的H.霍伊特提出。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城市的中心出发,沿着主要的交通干线或沿着阻碍最少的路线向外放射,沿交通线向外伸展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图2)。扇形学说是从许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学说进了一步。但这种学说仍没有脱离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其最大的缺陷是依靠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其他因素。
  
  ③多核心学说。1945年由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根据作者分析,大部分人口50万以上的美国大都市都可分为: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透3)。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考虑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
  
  以上 3种理论都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内部结构中的两种彼此矛盾的趋向,即城市的离心倾向和向心倾向,但用来指导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将这3种学说互相中和的折衷学说和三地带学说,等等。现代城市地域变动很大,很难用模式图的方法了解城市地域的本质。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中存在的结节性和均质性这两个最基本特性的方法,划分结节地域。他们认为城市地域中存在一些对人口和物质能量流动起到聚焦作用的结节点,这些结节点起作用的区域称为吸引区,而吸引区与结节点的组合就是结节地域。
  
  研究意义  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所提出的理论、假说和模式,丰富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研究领域,对于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的内部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日趋复杂。研究城市地域结构,必须结合研究自然环境、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交通网络、城市物质要素和建筑空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要仔细地研究城市的动态发展、预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城市规划提出合理的城市规划结构。
  
  

参考书目
   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合肥,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