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Ngo Dinh Diem (1901~1963)
吴庭艳
3) Wu Jun' Amorous Poetry
吴均艳诗
4) Gaudy
[英]['ɡɔ:di] [美]['gɔdɪ]
艳
1.
Wei Style of Metrical Composition Like That of the Fu Gaudy to is It Tend to Take Will It b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Jin Dynasty;
魏晋南北朝辞赋的“艳”化趋向
5) On the wu rong s love poem
论吴融的艳情诗
6) Zhuyanyan
朱艳艳
1.
The training of woman long jumper Zhuyanyan;
女子跳远运动员朱艳艳的训练
补充资料:筱文艳(1922~ )
淮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姓陈。江苏淮安人。5岁随父母由农村逃荒至上海,辗转卖与民乐戏院职工张少卿和老板刘木初为养女,取名张士勤。幼年备受刘家折磨。由于经常出入戏院,耳濡目染,熟悉了一些徽剧、淮剧的传统剧目,有时也上台扮演宫女丫环。11岁正式从艺,曾得到不少老艺人指点,先演娃娃生及娃娃旦,后专攻青衣、花旦。首次演出是在《刘全进瓜》中扮演娃娃生刘聚宝,首次主演正戏是在《殷丽华送饭》中扮演少女殷丽华。当时淮剧常与徽剧、京剧、梆子同台演出,她曾向京剧和昆曲演员学唱《闹学》、《赠剑》、《小放牛》、《探亲相骂》,向梆子演员学唱《七星庙》、《杀狗劝妻》,向徽剧演员学唱《三堂会审》,向门谈词演员学唱多种小调。她曾登台演唱过这些不同剧种的剧目。在《探亲相骂》中并能扮演小媳妇、城里亲家母、乡下亲家母各种角色。她的戏路宽广,兼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开始挑班,先在民乐剧院唱京剧;1939年脱离养父,改入高陞大戏院演淮剧。1945年秋,在朝阳戏院倡行"共和班"制。1946年起与何叫天合组联谊淮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联合马麟童等组成淮光淮剧团,率先实行民营公助。1952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千里送京娘》、《种大麦》,获演员一等奖。
淮剧的唱腔曲调主要有两大流派:流传于盐城、阜宁一带的拉调和流传于淮安、淮阴一带的淮调。筱文艳兼唱拉调和淮调。她的拉调得自老拉调前辈谢长钰的传授,但经过她和乐师高小毛、潘凤岭的共同改革,在节奏、旋律上都有所发展,被称"筱文艳自由调"。其特点是:唱词不拘字数,活泼自由;曲调的节奏变化多,花腔转折多,调子明快,长于抒情。在筱文艳的影响下,发展出老生自由调、老旦自由调等,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她还把一些民间小调加以改造,运用到淮剧中来,如在《白蛇传·游湖》中用了"急心调",在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中用了"八段锦"等。筱文艳注重刻画人物,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她扮演的《女审》和《秦香莲》的秦香莲,现代剧《党的女儿》的李玉梅和《海港的早晨》的金树英等,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色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筱文艳为人正直,待人宽厚,善于团结同行,热心提掖后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任上海淮剧团团长。
淮剧的唱腔曲调主要有两大流派:流传于盐城、阜宁一带的拉调和流传于淮安、淮阴一带的淮调。筱文艳兼唱拉调和淮调。她的拉调得自老拉调前辈谢长钰的传授,但经过她和乐师高小毛、潘凤岭的共同改革,在节奏、旋律上都有所发展,被称"筱文艳自由调"。其特点是:唱词不拘字数,活泼自由;曲调的节奏变化多,花腔转折多,调子明快,长于抒情。在筱文艳的影响下,发展出老生自由调、老旦自由调等,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表现力。她还把一些民间小调加以改造,运用到淮剧中来,如在《白蛇传·游湖》中用了"急心调",在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中用了"八段锦"等。筱文艳注重刻画人物,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她扮演的《女审》和《秦香莲》的秦香莲,现代剧《党的女儿》的李玉梅和《海港的早晨》的金树英等,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色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筱文艳为人正直,待人宽厚,善于团结同行,热心提掖后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分会副主席,任上海淮剧团团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