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sad
阿萨德
1.
During the era of Hafiz al-Asad (1970-2000), the relations between Syria and Israel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本文以哈菲兹·阿萨德在叙利亚执政时期(1970—2000年)为时间段,以叙利亚和以色列两国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阿萨德执政时期叙以关系演变进程的层次分析,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论等,从国际、地区、国家和个人四个层次对叙以关系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
2) A.Samad Said (1935~ )
阿·萨玛德·赛义德
3) Szakasits Arpád (1888~1965)
萨卡希奇·阿尔帕德
5) Marquis de Sade
萨德
1.
The Meaning of Fate——Reading Crime of Love by Marquis de Sade;
命运是什么——读萨德的《爱之罪》
2.
Everlasting Harping on the Same String——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on of The Misfortunes of Virtue by Marquis de Sade;
永恒的老调重弹——萨德《贞洁的厄运》叙事分析
3.
We then select three most important writers who had tremendous impact on Foucault - Marquis de Sade, Maurice Blanchot, and Raymond Roussel - in his literature critic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cault and what he called "modern literature".
本文以福柯在其学术生涯的“文学时期”(1960—1970)里广泛研究过的一批法国作家为出发点,在福柯本人六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实践里选取了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三位作家:萨德、布朗肖和鲁塞尔,来厘清他与他所说的“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当代的福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经由“文学”进入福柯理论的视角。
补充资料:阿萨德
阿萨德(1930~ ) Assad,Hafiz al- 叙利亚总统(1970~ )。1930年10月6日出生于拉塔基亚省卡达哈镇。阿拉维派穆斯林。中学时加入社会主义复兴党。毕业于霍姆斯军事学院。复兴党“1963年3月6日政变”的领导成员推他为叙利亚空军司令。1967年阿以6天战争期间,身任国防部长的阿萨德承担了叙方失败的全部责任。1970年11月13日和平政变推翻了对立的复兴党小集团,阿萨德成为总统。1973年阿以战争的结果使他成功地通过外交从以色列手中收回戈兰高地的库内梯腊。埃以达成关于以色列从西奈半岛部分撒军的协议后,他声称以色列必须同时与巴勒斯坦谈判,否则拒绝作进一步对话。为结束黎巴嫩内战,1976年阿萨德出兵约2万,它是“阿拉伯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批评埃及总统萨达特1977年耶路撒冷之行是“危及阿拉伯事业”。1978和1979年访问伊拉克,并与伊拉克结为联盟,反对戴维营协议。坚决要求以色列无条件地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撤走,恢复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和自决的权利,主张全面解决中东问题。90年代以后,随着巴以关系缓和,叙利亚多次同美国会谈,并开始同以色列对话。 |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