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NG Shou chang
王寿昌
1.
WANG Shou chang ,WEI Yi,CHEN Jia lin,ZENG Zong gong are all experts of western languages and good at literature.
林纾的“口译”者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者 ,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等精通西文 ,并有着一定的文学修养 ,与林纾合作默契 ,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么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
2) Shouchang
寿昌
1.
The Rock Zon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of Volcanic Rocks in Shouchang linpu,Zhejiang Province;
寿昌-临浦火山岩带特征及成岩环境
3) King of Shou
寿王
1.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 Anhui and King of Shou——Li Mao in Tang Dynasty;
唐朝寿王李瑁与皖西关系考索——兼论唐朝“封建”制度的象征性质
4) Shouchang group
寿昌组(J3s)
5) Shouchang formation
寿昌组
1.
They cover and break a stage stratum of Shouchang formation, then, are broken by the subvolcanic rock and the cryptoexplos.
三种流纹岩均受火山岩带核部断裂及晚期火山构造控制,复盖或穿切寿昌组一段地层,又被寿昌组一段之后的次火山岩及隐爆岩所穿切,局部被横山组不整合复盖。
6) Zhi River
寿昌溪
1.
A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on Shouchang River Beheaded by Zhi River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浙西山区芝溪袭夺寿昌溪之地貌考证
补充资料:王淦昌(1907~ )
中国物理学家。1907年 5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学于叶企孙、吴有训。1929~1930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0年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在 L.迈特纳指导下从事 β衰变能谱研究,1934年完成《Th B+C+C″的β能谱》(同年发表在《物理杂志》上)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34~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36~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0~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后兼任副所长。1956~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后兼任副所长。1961~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即核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1978~1982年任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1982年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和研究员。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还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当选为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
王淦昌的贡献主要在实验物理学方面,但在理论物理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探索。1930年他到柏林不久,听到W.W.G.博特报告用σ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一种高能射线,他即提出用云室来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能。这一设想由于未取得导师支持而未能实现,可是一年多后,J.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而发现了中子(见核子)。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研究,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如彍Be)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如彍Li)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他把自己的设想写成《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发表于1942年 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这一年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就据此进行了彍Be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直到1953年利用原子反应堆产生强反中微子束直接探测到自由反中微子以前,这是关于中微子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另一重要成就是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见奇异粒子)。这是他所领导的一个小组于1959年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利用 10GeV的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和他们自己制造的 24L丙烷气泡室,从4万张照片中找到的。这是在高能π介子核反应中第一次观察到有反粒子产生、衰变和衰变产物湮没等完整图像。超子的反粒子的重大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任何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理论预言,这一发现是在这个加速器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物理学家第一个在国内所获得的最高奖。
1960年王淦昌回国以后,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参与领导工作,这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的一项重大工程。王淦昌当时与一批优秀物理学家以及其他人员,在西北高原和荒漠上的实验室和试验场中同甘共苦,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继续努力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王淦昌作出了这样重大的贡献,可并未因此而幸免于十年动乱中的灾难,1968年以后他受到批判和凌辱,为抗议"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不顾个人安危,1976年"天安门事件"前夕,在天安门广场献了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花圈,并署了自己的名字。这种正义、勇敢的行为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
此外,他在1964年独立于苏联Η.Γ.巴索夫提出利用激光惯性约束产生核聚变的设想,并组织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从事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且为中国核电站的建设奔走呼吁。几十年来,王淦昌虽然担负许多组织领导工作,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线。
王淦昌的贡献主要在实验物理学方面,但在理论物理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探索。1930年他到柏林不久,听到W.W.G.博特报告用σ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一种高能射线,他即提出用云室来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能。这一设想由于未取得导师支持而未能实现,可是一年多后,J.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而发现了中子(见核子)。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研究,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如彍Be)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如彍Li)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他把自己的设想写成《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发表于1942年 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这一年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就据此进行了彍Be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直到1953年利用原子反应堆产生强反中微子束直接探测到自由反中微子以前,这是关于中微子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另一重要成就是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见奇异粒子)。这是他所领导的一个小组于1959年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利用 10GeV的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和他们自己制造的 24L丙烷气泡室,从4万张照片中找到的。这是在高能π介子核反应中第一次观察到有反粒子产生、衰变和衰变产物湮没等完整图像。超子的反粒子的重大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任何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理论预言,这一发现是在这个加速器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物理学家第一个在国内所获得的最高奖。
1960年王淦昌回国以后,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参与领导工作,这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的一项重大工程。王淦昌当时与一批优秀物理学家以及其他人员,在西北高原和荒漠上的实验室和试验场中同甘共苦,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继续努力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王淦昌作出了这样重大的贡献,可并未因此而幸免于十年动乱中的灾难,1968年以后他受到批判和凌辱,为抗议"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不顾个人安危,1976年"天安门事件"前夕,在天安门广场献了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花圈,并署了自己的名字。这种正义、勇敢的行为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
此外,他在1964年独立于苏联Η.Γ.巴索夫提出利用激光惯性约束产生核聚变的设想,并组织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从事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且为中国核电站的建设奔走呼吁。几十年来,王淦昌虽然担负许多组织领导工作,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