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王寿昌
1)  WANG Shou chang
王寿昌
1.
WANG Shou chang ,WEI Yi,CHEN Jia lin,ZENG Zong gong are all experts of western languages and good at literature.
林纾的“口译”者往往为人们所忽视 ,其实他们也是“林译”作品的重要参与者 ,王寿昌、魏易、陈家麟、曾宗巩等精通西文 ,并有着一定的文学修养 ,与林纾合作默契 ,为林纾能翻译出这么多优秀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其他一些“无名英雄”,我们也要肯定其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应有的地位。
2)  Shouchang
寿昌
1.
The Rock Zon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 of Volcanic Rocks in Shouchang linpu,Zhejiang Province;
寿昌-临浦火山岩带特征及成岩环境
3)  King of Shou
寿王
1.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 Anhui and King of Shou——Li Mao in Tang Dynasty;
唐朝寿王李瑁与皖西关系考索——兼论唐朝“封建”制度的象征性质
4)  Shouchang group
寿昌组(J3s)
5)  Shouchang formation
寿昌组
1.
They cover and break a stage stratum of Shouchang formation, then, are broken by the subvolcanic rock and the cryptoexplos.
三种流纹岩均受火山岩带核部断裂及晚期火山构造控制,复盖或穿切寿昌组一段地层,又被寿昌组一段之后的次火山岩及隐爆岩所穿切,局部被横山组不整合复盖。
6)  Zhi River
寿昌溪
1.
A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on Shouchang River Beheaded by Zhi River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of Zhejiang;
浙西山区芝溪袭夺寿昌溪之地貌考证
补充资料:王淦昌(1907~ )
      中国物理学家。1907年 5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熟县。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受学于叶企孙、吴有训。1929~1930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0年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在 L.迈特纳指导下从事 β衰变能谱研究,1934年完成《Th B+C+C″的β能谱》(同年发表在《物理杂志》上)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34~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学系教授。1936~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0~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后兼任副所长。1956~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后兼任副所长。1961~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即核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1978~1982年任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和研究员,1982年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和研究员。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还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当选为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
  
  王淦昌的贡献主要在实验物理学方面,但在理论物理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早年致力于粒子物理学的探索。1930年他到柏林不久,听到W.W.G.博特报告用σ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一种高能射线,他即提出用云室来研究这种射线的性能。这一设想由于未取得导师支持而未能实现,可是一年多后,J.查德威克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而发现了中子(见核子)。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浙江大学西迁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研究,1941年他提出通过轻原子核(如彍Be)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所产生的反冲探测中微子。在这类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子核(如彍Li)的反冲能量和动量将仅仅同发射的中微子有关。他把自己的设想写成《探测中微子的建议》一文发表于1942年 1月出版的美国《物理评论》。这一年美国物理学家J.S.阿伦就据此进行了彍Be的K俘获实验,证实了他的预言。直到1953年利用原子反应堆产生强反中微子束直接探测到自由反中微子以前,这是关于中微子存在的最有力的证据,被认为是1942年世界物理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王淦昌在粒子物理学方面另一重要成就是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见奇异粒子)。这是他所领导的一个小组于1959年底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利用 10GeV的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和他们自己制造的 24L丙烷气泡室,从4万张照片中找到的。这是在高能π介子核反应中第一次观察到有反粒子产生、衰变和衰变产物湮没等完整图像。超子的反粒子的重大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任何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理论预言,这一发现是在这个加速器上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中国物理学家第一个在国内所获得的最高奖。
  
  1960年王淦昌回国以后,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参与领导工作,这是为了打破大国核垄断的一项重大工程。王淦昌当时与一批优秀物理学家以及其他人员,在西北高原和荒漠上的实验室和试验场中同甘共苦,经过4年的艰辛工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继续努力于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王淦昌作出了这样重大的贡献,可并未因此而幸免于十年动乱中的灾难,1968年以后他受到批判和凌辱,为抗议"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他不顾个人安危,1976年"天安门事件"前夕,在天安门广场献了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花圈,并署了自己的名字。这种正义、勇敢的行为在当时是冒极大风险的。
  
  此外,他在1964年独立于苏联Η.Γ.巴索夫提出利用激光惯性约束产生核聚变的设想,并组织进行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从事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且为中国核电站的建设奔走呼吁。几十年来,王淦昌虽然担负许多组织领导工作,始终坚守在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