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maestro
[英]['maɪstrəʊ] [美]['maɪstro]
艺术大师
1.
Numerous maestros get benefit and enlightening,and made contribution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odern paintings.
西方现代绘画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装饰艺术所给予的深刻影响,众多艺术大师,从中受到教益与启示,并为西方现代绘画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3) the subject of literary theory at BNU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
4) artistic culturology
大众艺术文化学
1.
In answering these three fundmental question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methodology of "artistic culturology", hoping to find a constructiv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tudy of Mass Art and Culture in Chinese realistic contexts.
在对上述基本问题作出尝试性回答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大众艺术文化学"方法论的设想,希冀能为现实中国语境中的大众艺术与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建设性的起点。
5) artist
[英]['ɑ:tist] [美]['ɑrtɪst]
大师,艺术家
6) literary master
文学大师
1.
This paper comments on LU Xun and MAO Dun ,the two literary masters in the contemporary ear .
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当代性的文学大师 ,在接受中生成的“鲁迅文化”与“茅盾文化” ,在文化积累、文化再生及针砭时弊诸方面 ,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在当代多元文化动态发展的视野里 ,应以理性态度来把握鲁迅与茅盾的当代性 ,从论争话语、人格特征、人生形态及文学影响等方面切实理解其当代性的“存在” ,而文学大师的当代性亦即意味着自我生命的延续和对当下文化创造的参
补充资料:"为艺术"的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新文学运动初期,各种文艺社团纷纷成立,其中有些团体受到流行于欧洲19世纪末法国戈蒂埃所倡导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和英国作家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具有唯美主义倾向或提倡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
1921年 7月成立的创造社,在前期文学活动中崇尚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8月1日出版的《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译载被视为唯美主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仿吾则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2号上发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钟社前身),也被称作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漠、陈翔鹤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则被称为继创造社崛起的"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主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等,他们的《弥洒》月刊以"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此外,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都是被称为"新月派"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之称。"新月派"诗人还有朱湘、陈梦家等人,都对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有过影响。1925年 2月出版小说《玉君》的杨振声,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说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的话,这种看法颇迹近于法国戈蒂埃所谓的"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与唯美主义原是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开始趋向没落时期所反映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时代所出现的"为艺术"的文学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五四运动中接受西方这一文艺思潮影响的一些新文学作家,是以"为艺术而艺术"作为思想武器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的,带有摧毁旧传统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品也大都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属于"新月派"的诗人闻一多,早期诗歌也充满了反帝爱国思想。持有这种主张的各种社团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其中许多作家后来文风转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纷纷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后,继续坚持"为艺术"的文学的作家,由于脱离现实生活的斗争,所起的影响就带有消极性质了;但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还是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终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的倾向,如新月社于1928年 3月在上海办的《新月》月刊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一文,虽倡言"创造的理想主义",也声称"我们不敢附合唯美与颓废",而以"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相标榜,实际上是以此抵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此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在作家和读者中都日见缩小。
1921年 7月成立的创造社,在前期文学活动中崇尚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其发起人郁达夫在1922年8月1日出版的《创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译载被视为唯美主义宣言的王尔德的《杜莲格来的序文》;另一发起人成仿吾则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创造周报》第2号上发表《新文学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文学的全(Perfection)与美(Beauty)"的表示。1922年成立于上海的浅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钟社前身),也被称作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团体,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漠、陈翔鹤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弥洒社则被称为继创造社崛起的"为文学的文学的一群",主要成员有胡山源、钱江春等,他们的《弥洒》月刊以"无目的、无艺术观、不讨论、不批评而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相标榜,力求艺术上的"优美"。此外,影响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都是被称为"新月派"的著名诗人。闻一多在艺术表现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极端的唯美主义者"之称。"新月派"诗人还有朱湘、陈梦家等人,都对中国新诗在艺术上的发展有过影响。1925年 2月出版小说《玉君》的杨振声,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说家也如艺术家,想把天然艺术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与意志去补天然之缺陷"的话,这种看法颇迹近于法国戈蒂埃所谓的"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与唯美主义原是19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开始趋向没落时期所反映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五四”时代所出现的"为艺术"的文学这一现象,情况比较复杂:五四运动中接受西方这一文艺思潮影响的一些新文学作家,是以"为艺术而艺术"作为思想武器向主张"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进攻的,带有摧毁旧传统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作品也大都带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属于"新月派"的诗人闻一多,早期诗歌也充满了反帝爱国思想。持有这种主张的各种社团的政治立场并不一致,其中许多作家后来文风转变,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纷纷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后,继续坚持"为艺术"的文学的作家,由于脱离现实生活的斗争,所起的影响就带有消极性质了;但他们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艺术上的锤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还是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终代表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主义的倾向,如新月社于1928年 3月在上海办的《新月》月刊创刊号上《〈新月〉的态度》一文,虽倡言"创造的理想主义",也声称"我们不敢附合唯美与颓废",而以"健康与尊严"两大原则"在文艺和学术上的努力"相标榜,实际上是以此抵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此后,"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的影响,在作家和读者中都日见缩小。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