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oreign Language Grammar Teaching
外语语法教学
1.
A dicussion on Foreign Language Grammar Teaching From Krashens Obtaining assumption.;
从krashen的习得/学得假说谈外语语法教学
2)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外语教学法
1.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three levels of path, pattern and process in the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related three research level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ontology, practice, and methodology.
简要地论述外语教学法理论中的路子、模式、过程三层次论及与之相关的外语教学法的研究三层次: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并总结了由此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nguistics.
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19世纪以前至20世纪末,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先后出现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等流派。
3)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外语教学法
1.
The essa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fou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which have given great impact on China 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ries to combine them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to dire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to a new way.
单一外语教学法已经不适应当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
2.
The paper briefly comments the main developing trend of moder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本文以发展演变为切入点,简要评析现代外语教学法的主要发展趋势,旨在揭示这些发展趋势对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的重要启发,即只有采取兼容并蓄、折中融合等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This article stat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heoretically, draws the trend of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t present, namely, a new teaching method-eclectic approach followed withinterest by people in recent years, probes in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individualization and the problemand strategies concerned in this teaching method when it is operated.
从理论上阐述外语教学法,引出目前外语教学实践走向,即近年来被人们所关注的新的教学方法——折衷法。
4)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外语教学法
1.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abroad;
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评析
2.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find the linking point of Psycholinguistics and Applied-linguistic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es.
本文力图从儿童习语的特点入手 ,找出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之间的契合点 ,从而推进外语教学法的发
5) teaching methods
外语教学法
1.
Meanwhile,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ent teaching method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manism,for they focus on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dimensions.
随着社会进步和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当今外语教学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
6)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外语教学法
1.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study on the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i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n this field, especially, major differences exist in various teaching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外语教学法体系的研究是外语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补充资料:外语教学心理学
研究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及规律,探讨外语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教学心理学分支。掌握外语教学心理有助于制定外语教学的原则、基本方法以及教材的编制。外语教学心理的研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宏观研究包括外语学习理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原理和原则;微观研究包括外语教学中学生掌握外语语音、语法、词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外语学习理论 国外的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听说习惯形成论、认知符号学习论和自觉实践学习论。听说习惯形成论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语言习惯的获得过程是刺激-反应-强化。主张学习外语要通过持久的模仿、大量的口头机械训练,让学生学会不自觉地运用所学外语结构,把所学外语变成新的语言习惯。认知符号学习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J.B.卡鲁尔。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知识整体,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对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结构有正确的理解,那么他运用该语言的技巧就会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得到自动化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心理学根据是J.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P.奥萨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和N.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曾对听说习惯形成论提出全面挑战。他认为语言习得决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机械训练。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因而学习外语决不是刺激-反应的动物型的学习,而是理解规则,运用规则,在有限的规则中生成和理解无限的句子,是通过大脑的逻辑推理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人类型的学习。以上两种外语学习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表)。
自觉实践学习论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Β.Β.别利亚耶夫首创。他认为外语学习有多种途径:从直觉到直觉、从直觉到自觉、从自觉到直觉,而比较合理的途径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材料(自觉)基础上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达到自动化(直觉)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表达思想。讲解语言规则对实际掌握外语只能起促进和加速作用,只有言语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言语熟练和交际能力的形成。学习外语要学会用外语进行思维。为了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要限制翻译的运用。教学顺序要从听说到读写。70年代苏联出现由Α.Н.列昂节夫倡导的言语活动理论,使自觉实践学习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言语活动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与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动机、有意识的活动。言语活动的动机在于解决一定的交际课题。也就是说,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从而具有在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交流思想的能力,最终掌握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本领。因此交际性原则是自觉实践学习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自觉实践学习论不同于听说习惯形成论,它不是把外语学习看成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而是看成为能动的、有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主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即自觉实践),反对盲目实践;它也不同于认知符号学习论,因为它不仅重视智力和语言规则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更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对掌握外语交际本领、养成外语思维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①由于外语学习的心理学观点不同,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看法也颇有分歧。在学校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中国通常认为学习外语的合理途径是从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一般过程为: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语言材料(包括识别),培养思维能力;巩固语言材料(包括重视),培养记忆能力;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从教学角度看,前两个过程是讲解,后3个过程是练习,5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角度看,整个过程是通过言语活动掌握语言知识,再通过言语活动掌握言语能力。②学习外语的动机是由外在诱因(社会对外语的要求)和内在动因(学习者的主观意向、愿望、需要)相结合而构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以达到生活交际的目的。因此交际本领的培养必须贯彻于外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由于学校一般缺乏交际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外语的环境越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收效越大。③外语学习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外语思维的心理特点是在内部言语中使用外语语言结构。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的基本途径是多让学生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用外语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共同性,即不经分析和翻译使外语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除共性外,听说读写又各有特点。听是通过听觉器官快速度地综合理解外语,由感知语言材料和理解语言材料所表述的内容两个方面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听音会意"。说是快速地用外语口头表达思想,是积极地、创造性地活用语言材料的言语过程。读是作者和读者利用书面语进行的一种不见面的交际活动。真正的读应该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快速地捕捉作品中表达的信息。写是以笔头表达思想,输出文字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听说读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其中听说,即口语,是其他言语活动的基础。读实际是默默说出所读的内容,写如同自己对自己口授。因此外语教学要遵循口语领先的原则。在口语中,听又是说赖以存在的心理前提,在练习说外语之前,必须先训练听外语的能力。④语音、语法、词汇属于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须在表达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讲解和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学习了本民族语言、外语与本族语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方面有相同、相似、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对学习外语有正迁移作用;相似、相异之处起负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注意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⑤学习外语离不开记忆。学习语言知识实质是对语音、语法、词汇的记忆;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要求记忆语言材料的水平达到自动化,是记忆的高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记忆方法和合理地组织复习,要根据记忆的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教学的安排要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目前多数人认为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为1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受本族语的干扰少;从8~20岁,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外语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20岁左右被认为是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以后逐渐下降。
外语学习理论 国外的外语学习理论主要有三种:听说习惯形成论、认知符号学习论和自觉实践学习论。听说习惯形成论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语言习惯的获得过程是刺激-反应-强化。主张学习外语要通过持久的模仿、大量的口头机械训练,让学生学会不自觉地运用所学外语结构,把所学外语变成新的语言习惯。认知符号学习论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J.B.卡鲁尔。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知识整体,学习一种外语就是对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结构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结构有正确的理解,那么他运用该语言的技巧就会在有意义的情景中得到自动化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心理学根据是J.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P.奥萨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见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和N.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理论。乔姆斯基曾对听说习惯形成论提出全面挑战。他认为语言习得决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机械训练。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语言是因为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因而学习外语决不是刺激-反应的动物型的学习,而是理解规则,运用规则,在有限的规则中生成和理解无限的句子,是通过大脑的逻辑推理创造性地活用语言的人类型的学习。以上两种外语学习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见表)。
自觉实践学习论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家Β.Β.别利亚耶夫首创。他认为外语学习有多种途径:从直觉到直觉、从直觉到自觉、从自觉到直觉,而比较合理的途径应该是在理解语言材料(自觉)基础上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达到自动化(直觉)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表达思想。讲解语言规则对实际掌握外语只能起促进和加速作用,只有言语实践活动才能保证言语熟练和交际能力的形成。学习外语要学会用外语进行思维。为了培养外语思维能力,要限制翻译的运用。教学顺序要从听说到读写。70年代苏联出现由Α.Н.列昂节夫倡导的言语活动理论,使自觉实践学习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言语活动理论认为外语学习与人的其他活动一样,是一种有目的、有动机、有意识的活动。言语活动的动机在于解决一定的交际课题。也就是说,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从而具有在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交流思想的能力,最终掌握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本领。因此交际性原则是自觉实践学习论的一条基本原则。自觉实践学习论不同于听说习惯形成论,它不是把外语学习看成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的行为,而是看成为能动的、有目的的言语交际活动,主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即自觉实践),反对盲目实践;它也不同于认知符号学习论,因为它不仅重视智力和语言规则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更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对掌握外语交际本领、养成外语思维能力的决定性作用。
外语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主要包括几方面内容:①由于外语学习的心理学观点不同,对外语学习过程的看法也颇有分歧。在学校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条件下,中国通常认为学习外语的合理途径是从自觉学习到自觉掌握,一般过程为:感知语言材料(包括模仿),培养观察能力;理解语言材料(包括识别),培养思维能力;巩固语言材料(包括重视),培养记忆能力;应用语言材料,培养运用能力;活用语言材料,培养创造能力。从教学角度看,前两个过程是讲解,后3个过程是练习,5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角度看,整个过程是通过言语活动掌握语言知识,再通过言语活动掌握言语能力。②学习外语的动机是由外在诱因(社会对外语的要求)和内在动因(学习者的主观意向、愿望、需要)相结合而构成的。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学习外语的动机是把外语看作工具来掌握,以达到生活交际的目的。因此交际本领的培养必须贯彻于外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外语教学过程交际化。由于学校一般缺乏交际环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情景化。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外语的环境越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收效越大。③外语学习是外语思维形成的过程。外语思维的心理特点是在内部言语中使用外语语言结构。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的基本途径是多让学生进行外语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用外语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具有共同性,即不经分析和翻译使外语与思维建立直接联系。除共性外,听说读写又各有特点。听是通过听觉器官快速度地综合理解外语,由感知语言材料和理解语言材料所表述的内容两个方面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听音会意"。说是快速地用外语口头表达思想,是积极地、创造性地活用语言材料的言语过程。读是作者和读者利用书面语进行的一种不见面的交际活动。真正的读应该是读者通过视觉器官快速地捕捉作品中表达的信息。写是以笔头表达思想,输出文字信息,达到交际目的。听说读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进,但又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专门训练。其中听说,即口语,是其他言语活动的基础。读实际是默默说出所读的内容,写如同自己对自己口授。因此外语教学要遵循口语领先的原则。在口语中,听又是说赖以存在的心理前提,在练习说外语之前,必须先训练听外语的能力。④语音、语法、词汇属于语言知识,掌握语言知识是培养言语能力的基础。语音、语法、词汇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须在表达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讲解和训练语音、语法和词汇。学生学习外语时大都学习了本民族语言、外语与本族语在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方面有相同、相似、相异之处。相同之处对学习外语有正迁移作用;相似、相异之处起负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要注意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⑤学习外语离不开记忆。学习语言知识实质是对语音、语法、词汇的记忆;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要求记忆语言材料的水平达到自动化,是记忆的高级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讲究记忆方法和合理地组织复习,要根据记忆的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教学的安排要注意学生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目前多数人认为开始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为1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可塑性强,模仿发音快,受本族语的干扰少;从8~20岁,随注意、意义识记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外语学习能力呈上升趋势,20岁左右被认为是记忆能力最强的年龄,以后逐渐下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