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二郎
1)  Erlangshen
二郎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langshen and Ancient Sichuan;
二郎神与古蜀地四川的关系
2)  Er'langping Group
二郎坪群
1.
Geologic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sis of massive sulfide deposits in Er'langping Group of East Qinling;
东秦岭二郎坪群中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讨论
3)  Erlangping Group
二郎坪群
1.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sediments for baritic rocks of Erlangping Group in northern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mineralization;
北秦岭二郎坪群重晶石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成矿意义
2.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erts of Erlangping Group in East Qinling and Thei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mportance;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3.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Cherts of Erlangping Group in East Qinling and Their Geologic Significance;
东秦岭二郎坪群硅质岩热水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4)  Erlangping Terrain
二郎坪
1.
Metallogenic Deposit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Prediction of the Massive sulphide deposits in Erlangping Terrain,East Qinling;
二郎坪地体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床体的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
5)  Erlang Mountain
二郎山
1.
Study on the laws of rockburst and its forecasting in the tunnel of Erlang Mountain road;
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发生规律与岩爆预测研究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rospect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Erlang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二郎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
3.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suring results of ground stresses of 3 holes in the road tunnel axis of Erlang mountain with hydraulic fractured method.
介绍了二郎山公路隧道轴线上3个钻孔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应用水压致裂法在钻孔中测试,所测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平主应力都大于垂直主应力(除了地表以下很浅处外),这个地应力与区域大地构造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隧道碉室围岩的稳定性。
6)  Erlang temple
二郎庙
1.
With the case of large accumulation of Erlang temple,demonstration was made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with dynamical geology and the analysis on process of slope.
二郎庙大型堆积体为例,从其成生环境地质背景和堆积体特征研究入手,通过动力地质学和斜坡演变(过程)分析法,对这一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进行分析论证,继而形成对其稳定性初步评价,表明二郎庙堆积体整体式滑移破坏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稳定性较差,在集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发生较大面积的失稳破坏。
补充资料:川喜田二郎

川喜田二郎(kawaki taziro,1920— )

理学博士,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藏学家,是著名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技法“kj法”的创始者。日本西藏文化研究会会长、日本尼泊尔协会元会长、喜马拉雅保全协会会长、日本创造学会名誉会长、日本未来学会理事、日本民族学学会评议委员。

三重县人,194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地理学科,1950年任大阪市立大学副教授,1956年担任西北尼泊尔学术探险队队长。1960年任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次年任教授。1963年担任东南亚稻作民族文化调查团团长,在尼泊尔安娜普娜一带从事民族地理学调查。1964年组织成立日本尼泊尔协会,担任常务理事,后任会长。1968年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会上发表了kj法。次年成立“川喜田研究所”,自任所长。1974年成立“喜马拉雅技术协会”,任代表理事,对尼泊尔喜喀村进行技术帮助。1976年以论文《尼泊尔与喜马拉雅诸文化的垂直构造》,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担任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教授,同年获秩父宫纪念学术奖。1980年kj法学会年报《kj法研究》创刊。1985年担任中部大学国际关系学部教授。1986年成立喜马拉雅保全协会。1991年获大同生命地域研究奖,1993年获福冈亚洲文化奖。

相关藏学著作有:《尼泊尔王国探险记》(光文社,1957年)、《天葬之国——秘境喜马拉雅探险记》(光文社,1960年)、《西藏人——天葬之民》(角川书店1960)、《喜马拉雅地方的民族和政治》(民主主义研究会,1967年)、《喜马拉雅·西藏·日本》(白水社,1988年)、《素朴和文明》(讲谈社,1987年)、《西藏文明》(合著、小学馆,1989年)、《川喜田二郎全集》(中央公论社,1995年)等。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