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无因主义
1)  the doctrine of abstract transfer
无因主义
2)  nihilism [英]['naɪɪlɪzəm]  [美]['naɪə'lɪzəm]
虚无主义
1.
Oedipus getting into the theme of redemption of nihilism;
论《俄底浦斯王》陷入“虚无主义”的拯救主题
2.
How to Bid farewell to European Nihilism;
如何克服“欧洲虚无主义”
3)  infinitism
无限主义
1.
Peter Klein h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enets of infinitism are entailed by an adequate solution to the Epistemic Regress Problem.
克莱因教授最近提出的无限主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4)  atheism [英]['eɪθiɪzəm]  [美]['eθɪ'ɪzəm]
无神主义
1.
Chen Duxiu advertised the atheism and under the foundation of humanism, commended the Christianity Jesus great personality—“love”.
近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在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宣扬否定一切宗教迷信,特别是基督教,揭露其荒谬性,主张用科学取代宗教的无神主义思想。
2.
The standpoint of the neo-confucianists and traditional confucianists is moral humanism, and they neither deny nor support theism and atheism.
无神主义与人文主义是我们时代的意识形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无神论与人文主义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
5)  conventionalism [英][kən'venʃənlizəm]  [美][kən'vɛnʃənḷ,ɪzəm]
因袭主义
1.
Basing on this, Altemeyer introduced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which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authoritarian submission, conventionalism, and authoritarian aggression.
在此基础上,Altemeyer提出右翼权威主义,它包含3个成分,分别是因袭主义、权威主义服从和权威主义攻击。
2.
In this book, Dworkin has criticized the legal concept of conventionalism and legal pragmatism and put forward the law as integrity.
在这部书中,德沃金批判了因袭主义和法律实用主义的法律观,提出了作为整体性的法律观。
6)  causal [英]['kɔ:zl]  [美]['kɔzḷ]
要因主义
补充资料:"社会主义"的论战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关于中国走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战。这场论战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世界观,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
  
  经过1919年 7月到1920年初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更加扩大。1920年上半年报刊上出现了宣传和讨论社会主义的热潮。接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并积极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英国哲学家B.A.W.罗素来中国讲演,宣扬"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攻击俄国革命,抵制社会主义,鼓吹中国必须开发实业、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与此同时,研究系分子梁启超、张东荪等人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向马克思主义进攻。11月初张东荪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发挥罗素的观点,反对社会主义。对此,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立即进行了反驳。12月初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动员大家进行广泛讨论和批判。同月中旬张东荪又在《改造》月刊上发表《现在与将来》,系统阐述他的观点。次年2月梁启超也在《改造》上发表《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支持和发挥张东荪的观点。接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新青年》、《共产党》等刊物上进行批判, 3~ 8月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蔡和森的《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重要文章,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反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系统的驳斥。
  
  在论战中,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精神改造决定物质改造,社会主义不必从物质上破坏现存社会制度入手,只须从思想上改造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入手即可。他们说中国国民的特性是"中庸妥协"、"政治上不干涉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是违反国民性。他们认为中国无知贫穷到了极点,当务之急是开发实业,增加富力,兴办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中国工业不发达,没有真正的无产阶级,不能建立共产党,不能发动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主张疏泄、矫正资本主义,用劳资协调的办法慢慢实现所谓社会主义。
  
  针对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论调,李大钊等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指出:①社会革命在于客观的经济变动,而不在于主观的愿望。张东荪等人的"重精神轻物质"是一种"唯理主义"的唯心论,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主张改良;②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新陈代谢底公例",是不可避免的;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多数人的贫困。中国已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对象,不可能再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在中国开发实业,增加富力,不能指靠资本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无产阶级,他们受国内外资本的剥削,比欧美日本无产阶级所受的压迫更深。中国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建立中国共产党,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
  
  

参考书目
   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79。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