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西域往回记行诗
1)  Poem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西域往回记行诗
1.
On Chen Cheng s Poems from the Western Regions;
论陈诚《西域往回记行诗
2)  Xi Yu Xing Cheng Ji
《西域行程记》
1.
"Xi Yu Xing Cheng Ji"(《西域行程记》) and Westward Movement of Bechbaliq;
《西域行程记》与别失八里西迁考
3)  Travel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Record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
1.
A Supplement to Zhou Liankuan s Check and Annotation Version of Travel to the Western Regions and Record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周连宽先生校注本《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拾遗
4)  Western Region poem
西域诗
1.
Song Bolu s Western Region poems have their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末诗人宋伯鲁的西域诗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5)  Xi Yu Tu Ji
《西域图记》
1.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Entry Tochari in Tong Dian Bian Fang Dian (Frontier Defense Volume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ual”) and Xi Yu Tu Ji (An Illustrated Book of the Western Regions);
《通典·边防典》“吐火罗”条史料来源与《西域图记》
2.
Three routes from Dunhuang to Xihai (western sea) recorded in Peiju s Xi Yu Tu Ji (An Illustrated Book of the Western Regions);
裴矩《西域图记》所见敦煌至西海的“三道”
6)  "On Xuan Zang's Travels in India"
《西域记》
补充资料:自记庐山诗
自记庐山诗
自记庐山诗

原文

自记庐山诗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而哂前言之谬,复作两绝句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开先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二诗。最后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之诗,尽于此矣。

题解

作者于元丰七年(1084)奉调汝州。四月发黄州,自九江抵兴国,取高安,访子由。过九江时游览了庐山。本文即游庐山所作,主要记述在庐山作的几首诗,记叙十分简约。最后一首诗,因带哲理意味而广为流传

《自记庐山诗》,《志林》作《记游庐山》,文字多有差异。这里从孔凡礼本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