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电影政治
1)  Chinese film politics
中国电影政治
2)  cinéma politique
政治电影
3)  Chinese politics
中国政治
1.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Poland and Hungary in 1956 on Chinese poli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1956年苏东政局对中国政治的消极影响及启示
2.
Different kinds of narrative discourses have been offered by the academia in terms of interpreting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last 30 years from 1978 to 2008.
如何把握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政治30年的历史变迁,学界建构了诸多叙述话语。
3.
After the Hebei-Liaoning warlords war,Chinese politics took form of the situation mingling with foreign affairs and domestic affairs.
直奉战争结束后,中国政治形成外交与内政交织的局面,外国势力成为中国政治变化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
4)  film and politics
电影与政治
5)  Chinese movies
中国电影
1.
The divergence of the op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vie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has resulted in the difficulty for Chinese movies to satisfy the market s demands and China s movie industry has long remained at a low ebb.
通过分析美国和韩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从资本运作、影片制作和产品营销3个部分提出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思路。
2.
With challenges of Hollywood globalization,the national aesthetics of Chinese movies should not be diluted;on the contrary,it needs more attention.
面对好莱坞式的全球化挑战,中国电影的民族审美不仅不该被淡化,反而应更予以重视和关注。
6)  Chinese films
中国电影
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lm to the Chinese films not only lies in its overtime sense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ossibility or even the limitlessness of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on.
《小城之春》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也是世界电影叙事技巧革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之春》在中国电影叙事美学中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超前的视角意识,更重要的是它探索了第一人称叙事作为一种叙事方式的种种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是无限可能性。
2.
During the 1930s,American films took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market of Chinese films.
尽管美国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大城市市民喜爱美国电影,但是从进步知识界和电影界的普遍文化立场看,中国电影人对绝大多数美国商业电影采取了抵制和批判的态度,这反映了中国电影知识分子在明确的民族情感下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本土立场和清醒的文化理性精神。
补充资料:政治电影
      指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中期西方各国兴起的以政治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创作潮流。它着重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运动有直接关系的行为和命运。
  
  政治电影起源于法国,后来遍及西欧、北欧、拉丁美洲诸国和日本、美国。其中意大利的政治电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政治电影的导演们思想倾向和艺术原则不同,因而政治电影在创作倾向上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情况。就法国政治电影而言,就有C.科斯塔-加夫拉斯式的,也有戈达尔-戈林式的。
  
  科斯塔-加夫拉斯1968年拍摄的《Z》是公认的第一部政治电影。影片描写了1963年希腊反动军政府勾结警方,利用黑社会杀害希腊和平战士、左派议员G.兰姆斯基的真实事件及其调查过程。科斯塔-加夫拉斯在70年代初又拍摄了几部政治电影,如《口供》(1970)、《围困状态》(1973)等,但都未能达到《Z》的成就。
  
  J.-L.戈达尔在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前后,与J.P.戈林成立了维尔托夫电影小组,拍摄了一系列反映工人、学生"造反"的"战斗电影"以及图解政治概念与马列主义理论的影片,如《中国姑娘》(1967)、《东风》(1969)和《真理》(1969)等。戈达尔不仅在创作上,而且在理论上也深受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的影响,主张完全割断传统,并且反对在资金和发行上与资产阶级体系发生任何关系,因而只能自筹资金,在工厂、学校或电影俱乐部作非商业性放映。
  
  移居法国的美国导演W.克莱因1967年也拍摄了一部嘲讽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政治讽刺寓言片,该片把政论性、宣传鼓动性与讽刺剧、滑稽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政治电影的一种怪诞风格。
  
  由于人们日益关心政治问题,政治电影受到越来越广泛的群众的欢迎。因而在美国也出现了一股政治电影热潮,一些导演拍摄了描写青年"造反者"的影片,如J.尼克尔森的《开车,他说》(1970),P.瓦特金的《惩罚的公园》(1970)以及T.弗兰克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比利·杰克》(1970)等。这也表现在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政治化方面。许多著名的电影导演在60~70年代也拍摄了表现重大政治事件、社会问题的影片,如S.克莱默的《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A.佩恩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O.库布里克的《发条橘子》(1971)、F.齐纳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R.阿尔特曼的《纳希维尔》(1974)、A.帕科拉的《总统班底》(1976)等。
  
  瑞典青年导演B.魏德堡在这段时间也拍摄了几部重要的政治影片,如《阿达伦-31年》(1969)、《乔·希尔》(1971)和《屋顶上的人》(1976)等。著名导演I.伯格曼也拍摄了一部政治影片《蛇蛋》(1971)。
  
  在日本,山本萨夫的《华丽家族》(1973)、《金环蚀》(1975)和《不毛之地》(1976)等都是很有影响的政治片。
  
  英国导演L.安德森拍摄了表现青年"造反"的《如果......》(1968)。
  
  联邦德国导演A.克鲁格、R.W.法斯宾德、V.施隆多夫等合作拍摄了政治影片《德国的秋天》(1978)。
  
  意大利政治电影在世界政治电影潮流中占有显著地位,它的内容与政治倾向也十分复杂,但一般谈到意大利政治电影时都是指其主流。意大利政治电影之所以能形成一种运动,获得较大成就,首先因为它不仅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续,而且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许多政治电影导演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挖掘形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找出它们的罪魁祸首。例如意大利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黑手党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现,而在政治电影中则往往把它与司法当局、统治集团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其次,和新现实主义电影一样,政治电影始终受到意大利共产党的支持,许多导演,如E.佩特里、B.贝尔托卢奇、E.斯科拉、F.罗西等都是共产党员,具有较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此外,意大利政治电影不仅在题材和风格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多姿多彩。意大利政治电影的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1969,佩特里导演)、《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D.达米阿尼导演)、《马台依案件》(1971,罗西导演)、《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佩特里导演)、《我们曾如此相爱》(1973,斯科拉导演)、《1900年》(1976,贝尔托卢奇导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导演)、《我害怕》(1978,达米阿尼导演)、《女人城》(1980,F.费里尼导演)等。
  
  苏联在70年代也曾有过政治电影,它主要指反映国际阶级斗争题材的影片,如《这是个甜蜜的字眼──自由》(1973)、《礼节性访问》(1973)、《黑夜笼罩着智利》(1977)和《自由战士》(1977)等。而且苏联电影理论家认为,只有苏联电影才是真正的政治电影。
  
  60~70年代,除故事片外,在新闻纪录片中也出现了政治电影,它们主要产生在法国和美国。在法国这类影片叫"战斗电影"。有两个重要组织,除前面已经提到的戈达尔-戈林的维尔托夫小组外,另一个是K.马盖为首的斯隆小组,它们拍摄了许多反映"五月风景"的"战斗电影"。在美国则有纽约新闻电影小组、旧金山新闻电影小组、芝加哥十人小组等,它们拍摄了一些表现工人罢工、青年"造反"和黑人运动的新闻纪录片。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