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货币的本质
1)  the essence of money
货币的本质
1.
Therefore, the essence of money is credit, which penetrates the whole evolvement process of money.
在货币演变过程中,货币的信用担保主体逐步外化,但其信用结构最后都收敛为对货币具有普遍接受能力的信任,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它贯穿了货币演变的全过程。
2)  monetary essence
货币本质
1.
Monetary Essence:An Explanation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货币本质:制度演进视角的解释
3)  On the nature of money
论货币本质
4)  Nature of Money
货币的性质
5)  money capital
货币资本
1.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irect capital factors determining economic growth are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and the indirect capital factor is money capital.
指出了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资本因素是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间接资本因素是货币资本、依据罗默关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稀缺是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瓶颈的结论。
2.
In acknowledgement of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we should deal with well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money capital, evaluation of human capital, prompting and restriction of human capital and its legal liability.
在确认人力资本出资时 ,应处理好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本的评估、人力资本的激励与约束及法律责任等问题。
6)  monetary standard
货币本位
1.
The modern monetary standard mod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appearance of "goods" in traditional "currency valuating goods",changing into cost economic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economic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现代货币本位模型突破了传统"货币计价物"的"物"的外观,转向信息经济分析和制度演化的成本经济分析,从货币本位对信息搜寻成本的最小化以及货币的社会价值基础入手讨论货币本位的选择原理。
补充资料: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被认为已经解决的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之还有着不同的解释。货币的本质问题极为重要,是一切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如果在货币本质问题上出错,将意味着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动摇甚至崩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交换中介物,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所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由于货币的本质问题牵涉到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工、生产、交换、分配、储存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详细探讨,而只是作一些极简单的介绍。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也不是交换中介物,而是由国家或国家许可的机构发行的用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商品的凭证。

  最早的人类社会,只是指十几个乃至上百个人所组成的原始人群而已,这种社会的分配工作很简单,不需要分配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一个人群分裂或多个人群组合,形成多个氏族组成的部落。不同的氏族之间开始了初步的分工,有些氏族较多地从事采集业、有些氏族较多地从事狩猎业、有些氏族较多地从事捕鱼业,由于各氏族生产的产品种类有所不同,氏族之间就开始了产品交换。这种交换是在熟悉的相邻氏族之间一对一地进行的,而且产品种类也很少;所以通常会采用直接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产品交换并不需要以产品过剩为前提,只要氏族之间存在产品种类的差异,为了实现自己氏族所没有或缺乏的产品效用,就存在产品交换的条件。吃惯了鱼的捕鱼业氏族会用鱼和采集业氏族交换坚果,而采集业氏族也会用坚果和狩猎业氏族交换兔子。那种把产品剩余作为交换的前提条件的理论是非常荒谬的,即使到了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又有多少剩余产品呢?产品交换的目的之一,是充分地实现产品的效用,也就是说,尽量使产品不那么过剩。所以,产品过剩不是存在交换的前提,相反,促使产品不过剩才是存在产品交换的前提。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开始了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氏族之间的分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细,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以往那种一对一的分散进行交换形式就不能满足需要了。产品交换开始集中到某一个地点进行,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换。这样,交易市场就产生了。这时,直接的物物交换就显得非常不方便,因为交换的双方往往会产生错位。于是,人们发现先把产品与市场上供应量和需求量都很高的中间产品相交换,再用这种中间产品去交换目标产品,成功概率要大得多。这种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就普及开来。这种中间物品我们称之为%26ldquo;交换中介物%26rdquo;。

  传统经济学对产品交换的研究到这时就停止了,马克思把这种交换中介物叫做一般等价物,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交换中介物叫做交换媒介或其它东西,都认为这种交换中介物就是货币的本质。但实际上,交换中介物却并不是货币的本质,

  间接的物物交换形式仍然是很不方便的产品交换形式。首先,这种形式要求生产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换,占用了生产者过多的劳动力和时间,成本太高,所以,这种形式通常是定期不定期的临时赶集的形式,在非赶集的时间,产品交换就比较困难。其次,采用交换中介物进行交换,由于相当一部分交换中介物并不是获得者的最终目标,势必使相当一部分交换中介物被储存起来以备下次交换,导致这部分产品暂时地甚至长期地退出交换和消费,这在生产力很低,几乎就没有产品剩余的原始社会里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