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志功合一
1)  motive always matches with result for integral whole
志功合一
1.
The Moai school insisted such evaluation principle of morals that motive always matches with result for integral whole.
墨家坚持“志功合一”的道德评价原则 ,把能否“利天下”作为衡量人类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并且以切实行动坚持贯彻以社会为本位的崇高道德原则。
2)  unite motivation and impact
志功统一
3)  a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
情志合一
1.
In Han dynasty,the Preface of Poetry said that a poem is a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 and ha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 in a poem,which approached the intrinsic character of poetry by aesthetic criteria and became a key phases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po.
中国古典诗论长期存在着"讽喻教化"和"吟咏情性"两种认识,两汉则是联系"言志"和"缘情"的过渡阶段,其诗学思想呈现出"情志合一"的面貌。
4)  Functional unification grammar
功能合一文法
5)  4 in 1 power combiner
四合一功分器
6)  functional unification
功能连并 [功能合一]
补充资料:志与功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关于道德评价的一对基本范畴。"志"即动机,"功"即效果。先秦时期墨家的主要代表墨子首先把志、功联系起来,并从动机与效果的意义上理解这一对范畴。
  
  墨子注重功效,但不忽视动机,主张志功结合。他认为,同是一种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因此,要对一个人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不能只根据效果,还应考察动机,要"合其志功而观焉"。而在"功皆未至"的情况下,则应以动机为根据。
  
  先秦儒家的代表孟子也讲志功,但认为志比功更为重要。西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正宗儒学定下了处理志功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表现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主张以"察其心"之正邪为标准。与之相反,宋明时期的陈亮、叶適等功利论者则主张应以功业、成就为标准。清代的颜元又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主张,强调动机和效果应该并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