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南洋大学
1)  Nanyang University
南洋大学
1.
Reform and Closing Down of Nanyang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改革与关闭
2)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
南太平洋大学; 南太大
3)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南洋理工大学
4)  the Southern Ocean
南大洋
1.
Advances in Chinese Studies on Water Masses,Circulation and Sea Ice in the Southern Ocean(1995-2002);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1995—2002)
2.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ortance of air-sea CO2 fluxes assessment in the Southern Ocean fo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the limitation of in situ measurements in polar regions for such purpose.
本文简述了南大洋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极地海域海洋CO2通量现场实测数据调查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学者在大洋利用卫星数据估算海-气CO2通量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在南极积累的二十多年的大洋考察资料,展望我国在南大洋进行相关碳通量估算的研究前景。
5)  Southern Ocean
南大洋
1.
Con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standing stock for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uthern Ocean;
南大洋浮游植物现存量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
2.
Biogenic silica in surficial sediments of Prydz Bay of the Southern Ocean;
南大洋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与分布
3.
The estimates of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export fluxes in Prydz Bay,Southern Ocean using ~(234)Th/~(238)U disequilibria;
南大洋普里兹湾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的POC输出通量研究
6)  South Atlantic
南大西洋
1.
The Earliest Oligocene Carbonate Record in South Atlantic (ODP Site 1263);
南大西洋渐新世初碳酸盐记录(ODP 1263站)
2.
The Earliest Oligocene Glacial Maxmum: Records from ODP Site 1265, South Atlantic;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
补充资料:交通部南洋大学
交通部南洋大学
交通部南洋大学

交通部南洋大学 1896年3月,清政府邮传部大臣盛宣怀(杏荪)经奏准在上海设立[[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1897年颁布《南洋公学章程》,何嗣焜(梅生)先生任公学总理,延请美国传教士、波士顿大学毕业生福开森(john cferguson)博士任公学监院。南洋公学创办伊始,既缺乏能够接受新式中高等教育的现成生源,又缺少可从事新式教育的现成师资,故不得不先从举办师范教育与小学教育入手,组建四院:师范院、外院(即附属小学)、中院(相当于中学)、上院(相当于大学)。外院、中院、上院各习四年,三级衔接,依次递升。课程分为“中课”、“西课”两部分。毕业生择学习优异者,资送出洋就学于各国大学。《清史稿·学校》赞誉:“中国教育有系统之组织,此其见端焉。”1901年,鉴于国家急需经济人才,设经济特科,1903年,添设高等商务科,1904年改隶商部,1905年,学校易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设商务专科与铁路专科,复改隶邮传部,易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08年设国文科与电机专科,1909年设航海科,学校逐渐转为以发展理工科为重点。1910年设西文科。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我校学生组织义勇军,积极响应上海起义。1912年,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铁路专科为土木专科、电机专科为电气机械专科,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本科,1916年,添设四年制铁路管理科,学校初具大学规模。1919年“五四”运动中,进步师生高举“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大旗,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列。1921年,学校与唐山工专、北京邮电学院等合并,成立交通大学。交通部任命叶恭绰(誉虎)先生为校长,任命张铸(剑心)先生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凌鸿勋(竹铭)先生为副主任。定4月8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1922年,三校又分立,上海学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1925年,本科毕业生第一次授予学士学位。1926年,创办工业研究所。1927年,上海学校改校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科改称交通管理科。本科第一次招收女学生,设置专职女生指导员一人。1928年,将原来的三个专科,分别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与交通管理学院。同年11月,上海学校改隶铁道部,以沪校(上海本部)为总校,唐、平二校为分校,易名铁道部交通大学。1929年改交通管理学院为铁道管理学院,重建土木工程学院。1930年,成立科学学院,下设数、理、化三系。原工业研究所扩建并更名为交通大学研究所,下设材料、机械、电机、物理、化学、社会经济、交通、实业经济、统计、管理、编译等组。1931年,铁道管理学院改称管理学院。自此,五院一所,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继承和弘扬了“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学风,使学校逐渐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

1937年,学校划归教育部管辖,改名国立交通大学。将原电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降格为三个系;原科学院改为理学院;管理学院则停办。同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我校迁入法租界,借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194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渝校)。暂借重庆小龙坎无线电制造厂部分房屋办学,同时在九龙坡建立校舍,建电机与机械二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上海租界,不久交大沪校被汪伪政权强行接管,在法国租界坚持办学的大部分师生纷纷内迁渝校。1942年,教育部令渝校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设土木、电机、机械、航空、管理五系,建成九龙坡校舍。1943年,增设造船、运输管理、财务管理、工业管理四系及轮船、驾驶两专科,筹建工科(电信)研究所。1944年,工科研究所首次招收研究生10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