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一神论
1)  Monotheism [英]['mɔnəʊθiɪzəm]  [美]['mɑnoθɪ'ɪzəm]
一神论
1.
Christian universalism 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monotheism, the theory about God ruling, the idea about everyone all being God s children, the theory about salvation, the perfectionism and the realism.
一神论、上帝统治论、人人皆上帝儿女的观念、救赎论、至善论和唯实论等 ,是基督教普遍主义的主要表现。
2)  monotheistic [英]['mɔnəθi:istik]  [美]['mɑnəθi,ɪstɪk]
一神论的
3)  Unitarian [英][,ju:nɪ'teəriən]  [美]['junə'tɛrɪən]
一神论者
4)  A Dollar Monotheism
一元神论
5)  Confucian monotheism
儒家一神论
1.
The Confucian monotheism, deviating from the Neo - Confucian tradition on some fundamental points of cosmology and values, constituted a new trend of thought together with the Western theological philosophy introduced by missionaries.
基督教的中国皈信者杨廷筠遵循其传教士老师的耶儒综合途径,在其著述中表达了一个被称为儒家一神论的神哲学体系。
6)  mental monism
精神一元论
1.
They developed and set up theirs dualisms about the consciousness,which briefly including of "the conscious mental field" presented by Libet,"mental monism" presented by Sperry,and "mind——brain interaction theory " presented by Eccles.
当代自然科学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一些最为著名的脑科学专家成为了二元论者,并且他们发展和建立了各自的关于意识的二元论理论,主要包括李别特的"有意识的精神场"、斯佩里的"精神一元论"和艾克尔斯的"精神—脑相互作用论"。
补充资料:形神论
      中国古代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虽然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却包含深刻的心理学思想。形指身体,神指精神或心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就已提出形神关系问题。《荀子·天论》中说:"形具而神生",是说人的躯体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人的心理又是由躯体所派生的,人的身形成了,也就有了心理。荀子的这一观点一直影响了中国2000余年形神观的发展。秦汉时的《黄帝内经》载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东汉桓谭提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新论》)。王充继承此说进而提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桓、王二人以烛火比喻形神关系,虽表明了心理不能离开躯体而独存,但有唯物二元论的缺陷,故为唯心论者所利用,如东晋慧远就以火可以传薪为由来宣扬神不灭论。南朝齐梁思想家范缜则发展了荀子的形神观,进而提出"形质神用"的身心学说。他还以刃与利来比喻形与神的关系,从而克服了烛火之喻的缺点。可以说,在形与神、身与心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上到范缜已有了正确的完善解答(见《神灭论》)。
  
  中国古代关于形神关系的论述,除上述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以及二者性质的唯物论点外,还涉及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大量记载躯体疾病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邪容》)。王充在《论衡》中更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提出:"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痴愚矣。"(《论死》)而且还提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订鬼》)的躯体病理状态与病理心理的关系。至于心理活动对躯体活动的影响方面,最显著的如《黄帝内经》中关于"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等的论述。又如西汉《淮南子》一书中载有:"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应者何也,神去共守也。"这说明心理活动对感官的反作用。王充也说:"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则见其形;泄于耳则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这些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说明心理活动对躯体活动的影响,这些躯体活动反过来又影响到心理活动。
  
  形神关系的本质是心物关系问题,即人的认识、心理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的认识是否为与生具来的呢?荀子曾提出"缘天官"的思想,即认为感觉是外物接触感官(天官)的结果,而且不同感官各接受外物的不同特性而不能互相代替,即天官"各有接而不相能也"。他认为人的躯体只具有认识的潜能,人的认识活动是靠人接触外物的活动而产生的。但人的认识各有不同,"是非材性知能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荣辱》),这里可贵的是他着重指出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明代王廷相进一步阐明关于心理"缘外而起"的理论:"故神者在内之灵,见闻者在外之资。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也不能索而知之。即闭之幽室,不接物焉,长而出之,则日用之物不能辨矣。"(《雅述上篇》)。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又进而明确阐述人的心理是由形、神、物三者结合的结果,如他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正蒙注·太和》)。这表明心理是由物→形→神的路线而形成的。但人的心理形成后并不到此为止,而要反作用于物而为人所用。如荀子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他把这种管理万物以维护人类生存的过程叫做"天养"。他认为人只有支配宇宙万物,即"天地官而万物役矣"才算完成了"天功"。这可说是由神→形→物的心理反作用于客体的路线。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