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汉末哲学
1)  philosophy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秦汉哲学
2)  Late Han Dynasty
汉末
1.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and Confucian ideology of the Jian an Seven Scholars;
汉末儒学及建安七子的儒家思想
2.
The movement of striking grouping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党锢之祸对汉末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D (when CaoCao ordered to ban the practice of writing tablet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inscription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in an attempt to lay bare the organ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styles and social systems, social conventions as well as cultural conceptions.
本文以桓帝即位(公元147年)至建安十年曹操碑禁(公元205年)期间的碑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碑文在汉末的兴衰变化,试图以此揭示文体的演变与社会制度、社会风气及文化观念之间的有机联系。
3)  the late Han Dynasty
汉末
1.
On the influence of partisan spirit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on the common practice of scholars in Jian’an period;
论汉末党人精神对建安士风的影响
2.
Great careative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Buddhist world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东汉末期的赋坛,在创作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赋与模拟之作已漸少,抒个人情感之作成为主流;赋受诗歌的影响,出现了诗化的痕迹;道家思想在创作中有明显的反映。
3.
Scholars in the late Han Dynasty had the psychology of choosing masters for two purposes: achieving political ambition and avoiding disasters.
择主而仕成为汉末多数士人的心态。
4)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东汉末年
1.
Early Five-Character Verses and the Costom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早期五言思、别诗与东汉末年的游学、游宦风气
5)  Philosophy [英][fə'lɔsəfi]  [美][fə'lɑsəfɪ]
哲学
1.
Historical Review of Type B Hepatitis and Its Reflection on Philosophy;
乙肝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其哲学思考
2.
The Countermeasure of Philosophy and Ethic Debate after Changing Face;
“换脸”成功后带来的哲学伦理争论与对策
6)  Philosophical [英][ˌfɪlə'sɔfɪkl]  [美]['fɪlə'sɑfɪkḷ]
哲学
1.
Discussion on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Classical Garden in China;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2.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antinomy within the athletics teaching;
体育教学中内在矛盾的哲学思考
补充资料:秦汉哲学
秦汉哲学

    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和发展时期的哲学。这一时期,先秦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结束。以儒家哲学为中心的新的封建统治思想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秦汉哲学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先秦诸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儒学内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对两汉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天文学中形成的盖天、浑天、宣夜3家关于天体结构的理论,《黄帝内经》等医学名著对生命成因、疾病起源、形神关系所作的比较合理的解释,直接推动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道教的出现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各种哲学思潮相互激荡,具有过渡的性质。秦汉统治者对各种思想、学说的选择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过渡和稳定的过程。秦王朝的统治者秦始皇、李斯独尊法家,禁废私学,他们过分夸大君主意志和权势的作用,片面强调法制。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崇尚黄老的无为思想。其思想代表有盖公、司马谈等人。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西汉中期出现的《淮南子》一书大体上继承了这条思想路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建立了以天人感应思想为核心的神学哲学体系,成为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他的学说也容纳刑名法术,并与阴阳家言相结合,以后逐渐发展为谶纬之学。东汉时期由皇帝钦定的《白虎通义》一书进一步发展了董仲舒的宗教神学思想。
   两汉时期,和天人感应目的论对立的有以扬雄、桓谭、王充等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潮,把“天”还原为“自然之天”,把“人”规定为“倮虫之长”,把世界的统一性归于物质性的“气”。东汉的王充,高举“疾虚妄”的旗帜,对天人感应目的论和谶纬迷信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秦汉时期是封建统治阶级营造新的统治思想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哲学具有兼综诸家的特点,它对于宇宙构成、形神关系、古今变迁、人性善恶等问题的探讨比先秦更加深入。董仲舒建立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神学哲学理论,为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由王充确立的天道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