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楚简《老子》
1)  Chujian Lao Zi
楚简《老子》
1.
Speculation on the Text Composition of Chujian Lao Zi th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usage of "Wang", "Wu"and"Dao" , "Dao" in Chujian Lao Zi;
楚简《老子》中“亡、無”和“■、道”的使用推断楚简《老子》的文本构成
2)  The bamboo slips(Chu state) of "Lao Tsu" unearthed in Guodian
郭店楚简《老子》
3)  Bamboo-slipped Lao Tzu
竹简《老子》
4)  bamboo book of laozi
简书老子
5)  Lao Zi in bamboo slips
简本《老子》
1.
Lao Zi in bamboo slips unearthed in No.
《史记》的记载与简本《老子》相契合,说明老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关注道德重建问题的思想家,孔子是在老子的影响下致力于道德重建的。
6)  Chu bamboo slips
楚简
1.
"Dashui" is common worship in Chu bamboo slips as an important deity.
"大水"是出土楚简所载较普遍祭祀的重要神祇。
2.
The author studies the archaeological physical remains and records on the bamboo slips unearthed in Xincai and Jiudian,compiles the measurements seen in Chu bamboo slips,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 then expresses his own views on certain issues.
本文综合考古实物和新蔡楚简、九店楚简等的记录,对楚简所见量制单位进行了辑录整理,梳理诸家之说,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
3.
This paper takes some characters on the Chu bamboo slips as examples to discuss mis- identification of writing form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战国文字中存在字形混同、混讹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楚简文字中的一些例证来探讨这两类现象。
补充资料:老子
老子

    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考证  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 》、《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但其他一些学者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老子道德经》书影


   
    哲学思想 道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①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说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③道是无  第四十章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
    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 、互相联结的  所以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认识论   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 ,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战国末年的韩非,利用并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法则 。战国时期形成到汉初盛行的道家学派的黄老之学,也利用老子的“道”缔造自己的学说体系。将“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联系起来。导源于老子的黄老自然主义对无神论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唯物主义者王充著《论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说。
   东汉时,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规定信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教发挥《老子》原有长生久视之说,河上公《老子章句》着重宣扬“自然长生之道”。《老子想尔注》亦言“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练形长生,成为道教哲学的中心思想。魏晋玄学盛行时,《老子》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撰《老子注》,发挥唯心主义本体论。
    魏晋以后,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对后世儒家特别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产生一定影响。2000多年来,对老子哲学历代有各种各样的解说和注评,有的接近原著本义,有的不拘原著,肆意发挥。老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它在哲学、政治、人生诸方面,都曾发生过积极的或消极的重大影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