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xpenditure Structure Deviation)
财政支出结构偏离
2)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财政支出结构
1.
This paper offe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its defects that affect her economy and society.
财政支出结构反映了一国财政的性质。
2.
Controlling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fiscal policy.
财政支出结构控制是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
3)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财政支出结构
1.
The Research on Optimizing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of Hubei Province——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Among Hubei,Zhejiang and Hunan Province;
优化湖北省财政支出结构的若干思路——基于湖北、浙江、湖南三省财政支出结构的比较分析
2.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s Livelihood:Orientation and Approach of Adjustment of China s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关注民生: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途径
3.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in China;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分析
4)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财政支出结构
1.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2.
On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reas;
东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结构比较与启示
3.
On the Optimization Theory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Structure and the Systematic Guarantee;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理论与制度保证(下)
5) composi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财政支出结构
1.
The cluster analysis on local composi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in China;
中国地区财政支出结构的聚类分析
2.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of fiscal expenditure is more important compared with the size of fiscal expenditure when we research economic growth.
财政支出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相比具有更重要的一面,它可以在不改变财政支出规模的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
6)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财政支出结构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public finances,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rom the community to change the way of consequential to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and change.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构想,引起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相应引起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转变。
2.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is not only a hot topic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financial sector, but also a major task in the future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a period.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当前我国财政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补充资料:财政支出结构
国家财政资金的用途、使用方向、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分析财政支出的整体结构,目的在于有计划地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生产、建设、生活和维持社会公共消费的正常需要;依据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先后、主次顺序,使维持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重点建设支出与一般性支出统筹兼顾,为实现国家各项职能提供物质保障;合理形成补偿、积累、消费基金,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创立必要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主要由维持政府统治需要的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债务支出、公共工程设施支出、科技教育支出等组成,其中军事支出、债务支出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本质上是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观察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效益约束的影响,实行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直接相交换为标准,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组成的财政支出结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大体可按其项目结构、社会基金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分类加以分析。
财政支出的项目结构 按照财政支出性质和所采取形式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经济建设费(其中由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费等项目组成),在支出结构中居第一位;②社会文教事业费支出(其中由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支出项目组成),在支出结构中居第二位,从1950~1988年,这项支出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6.6%,国家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支出,1988年比1978年增加了3.2倍,平均每年增长15.6%,科学支出增加了1.2倍,平均每年增长8.4%,均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③国防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以后有所下降,反映了中国国防的防御性质,尽可能挤出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④行政管理支出,1978年只占财政总支出4.4%,1990年上升到占9.5%,表明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剧增,努力节减这类开支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⑤债务支出,从1980~1988年,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7%;⑥价格补贴支出,包括粮、棉、油价格补贴,居民肉、禽、蛋、菜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和某些工矿产品价格补贴在内,是国家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政策性补贴,从1985年开始由原来的冲减财政收入改为增列财政支出,1986年占财政总支出11.1%,1990年上升为11.7%,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据此,国家合理的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努力突出智力投资,紧缩一切非生产性支出,以实现财政支出项目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财政支出的社会基金结构 按照财政资金最终使用去向和结果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补偿性支出。如国家每年用于企业挖潜、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资金,支持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一般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5%左右。②积累性支出。如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等,最终参与形成积累基金。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的最高年份1958年占财政总支出的56%,以后由于投资渠道多样化,加以压缩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结构,1990年下降为20.9%。③消费性支出。国家承担大部分社会公共消费开支,少量参与个人消费基金的形成,对控制消费基金的不合理增长起重要作用。此种分类表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有效地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合理形成社会基金诸方面。
财政支出的部门结构 按照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不同部门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用于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部门的支出;②非物质生产部门,即文教、卫生、科技、行政等部门的支出。有计划地增加对基础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的投入,确保农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资金需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逐步使之走向现代化。为巩固国防、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履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满足部门的正常、合理需要,财政支出必须统筹兼顾。因此,合理分布支出于各部门,协调部门之间的财务分配,是实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财政支出的地区结构 按照财政支出在中央和地方,及各地方之间不同层次分布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中央财政支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占财政总支出的74.1%,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下降为48.3%,表明财力分配过度地分散于地方,中央财政支出的调控能力减弱。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分布,1987年人均400元以上为上海、北京两市,人均100元以下的有河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六省。为使中央和地方之间财力分配得当,地区之间的财力使用逐步缩小差距,体制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地区之间加强横向协作,努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助于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的地区结构。
分析财政支出的整体结构,目的在于有计划地安排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生产、建设、生活和维持社会公共消费的正常需要;依据量力而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先后、主次顺序,使维持性支出与发展性支出、重点建设支出与一般性支出统筹兼顾,为实现国家各项职能提供物质保障;合理形成补偿、积累、消费基金,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及其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创立必要的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主要由维持政府统治需要的军事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债务支出、公共工程设施支出、科技教育支出等组成,其中军事支出、债务支出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们本质上是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观察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效益约束的影响,实行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直接相交换为标准,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组成的财政支出结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大体可按其项目结构、社会基金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分类加以分析。
财政支出的项目结构 按照财政支出性质和所采取形式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经济建设费(其中由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费等项目组成),在支出结构中居第一位;②社会文教事业费支出(其中由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学、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支出项目组成),在支出结构中居第二位,从1950~1988年,这项支出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6.6%,国家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的支出,1988年比1978年增加了3.2倍,平均每年增长15.6%,科学支出增加了1.2倍,平均每年增长8.4%,均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③国防费,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大,以后有所下降,反映了中国国防的防御性质,尽可能挤出财政资金用于经济建设;④行政管理支出,1978年只占财政总支出4.4%,1990年上升到占9.5%,表明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剧增,努力节减这类开支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⑤债务支出,从1980~1988年,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7%;⑥价格补贴支出,包括粮、棉、油价格补贴,居民肉、禽、蛋、菜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和某些工矿产品价格补贴在内,是国家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而采取的政策性补贴,从1985年开始由原来的冲减财政收入改为增列财政支出,1986年占财政总支出11.1%,1990年上升为11.7%,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据此,国家合理的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努力突出智力投资,紧缩一切非生产性支出,以实现财政支出项目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财政支出的社会基金结构 按照财政资金最终使用去向和结果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补偿性支出。如国家每年用于企业挖潜、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资金,支持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一般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5%左右。②积累性支出。如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和流动资金投资等,最终参与形成积累基金。国家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支出的最高年份1958年占财政总支出的56%,以后由于投资渠道多样化,加以压缩投资规模和调整投资结构,1990年下降为20.9%。③消费性支出。国家承担大部分社会公共消费开支,少量参与个人消费基金的形成,对控制消费基金的不合理增长起重要作用。此种分类表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矛盾,有效地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合理形成社会基金诸方面。
财政支出的部门结构 按照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不同部门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包括:①用于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部门的支出;②非物质生产部门,即文教、卫生、科技、行政等部门的支出。有计划地增加对基础工业部门、新兴工业部门的投入,确保农业、教育等战略重点的资金需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逐步使之走向现代化。为巩固国防、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履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满足部门的正常、合理需要,财政支出必须统筹兼顾。因此,合理分布支出于各部门,协调部门之间的财务分配,是实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财政支出的地区结构 按照财政支出在中央和地方,及各地方之间不同层次分布进行分类组成的结构。中央财政支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占财政总支出的74.1%,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下降为48.3%,表明财力分配过度地分散于地方,中央财政支出的调控能力减弱。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分布,1987年人均400元以上为上海、北京两市,人均100元以下的有河北、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四川六省。为使中央和地方之间财力分配得当,地区之间的财力使用逐步缩小差距,体制建设占有重要地位。地区之间加强横向协作,努力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有助于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的地区结构。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