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道教文学作品
1)  works concerning Taoism
道教文学作品
1.
He wrote a lot of works concerning Taoism.
他创作有大量道教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以艺术技巧见长,或以史料详实著称,颇具研究价值。
2)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works taught in schools
中学文学作品的教学
3)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on the Literature works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4)  Foreign literary teaching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5)  the teaching of literary appreciation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
6)  literature works
文学作品
1.
A Brief Analysis on Relations of Literature Works and Movie Media
浅析文学作品与影视传媒之关系
2.
And thus it had been described a lot in literature works and had been given a great deal of images and symbolic senses having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isease.
结核病作为一种疾病,在十九世纪以前因其不可治愈而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神秘感和精神恐惧,也因此,使得很多文学作品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并对其附会上了很多与疾病本身无关的想象和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几部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阐述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复杂而又矛盾的隐喻意义。
3.
By taking example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esthetic feeling expressed by "vague language", feeling the "vague language" in the literature works.
文章进行举例以说明"模糊语言"表达中的美感,以此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补充资料:道教文学
      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见于道藏,也散见于藏外;有道士的作品,也有文人的创作。体裁多样,有诗词歌赋、散文传记、戏剧小说等形式。内容有:①赞颂神明。多为诗歌、骈文。如《三洞赞颂灵章》、《太上三洞表文》、《玉京集》和《广成集》等。②阐述教义。多为论说、散文。如《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外篇》和《宗玄先生文集》等,后者被时人称为"操章寓书,赞美叙别,非道不言"。③述说方术。多为诗歌,间有散文。如《黄庭经》以七言诗体叙述内丹修炼,《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以五、七言诗体讲说养身方术。④神仙传记。多为记叙散文,如《列仙传》、《神仙传》、《续仙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其所记载或为神仙,或为道教人物;其篇幅均简短,多入后世常用之典故。⑤戏剧小说。如元剧《张天师夜祭辰钩月》、《陈抟高卧》和《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短篇小说《唐明皇好道集奇人》和章回小说《七真传》等。
  
  游仙诗与步虚词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道教的发展,出现了"游仙诗"和"涉道诗"。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文选》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其诗体多为五言,十、十二、十四或十六句不等。曹丕、曹植、何劭、张华、张协、陆机、郭璞均有游仙诗之作,以郭璞为最著。郭留下诗作22首,其中"游仙诗"占14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谓郭璞诗作,读之令人"飘飘凌云"。梁沈约、江淹和陶弘景续有游仙诗,蔚为一代诗风。涉道诗是以描写道教名山、宫观的景观、抒发道教教义的诗作,较著者有葛洪和吴迈远。吴迈远《游庐山观道士石室诗》云:"蒙葺众山里,往来行迹稀。寻岭达仙居,道士披云归。似著周时冠,状披汉时衣。安知世代积,服古人不衰。得我宿昔情,知我道无为。"第一次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描绘了道士的形象及其生活。
  
  随着南北朝天师道改革的完成,道教斋醮仪式逐步规范化,出现了一种道教文学独有的诗体"步虚词",《乐府古题要解》谓:"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其诗体多为五言,四句、八句或十二句不等。唐《艺文类聚》列北周庾信步虚词多首,《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也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步虚词若干首。
  
  诗词与青词  唐代道教隆盛,又逢诗歌盛世。神仙题材遂成唐诗主要门类之一。道士司马承祯、吴筠以及晚唐女冠诗人鱼玄机,均有佳作传世。大诗人李白,自幼"志尚道术",晚年就北海高天师,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正式成为道士。因此,有些作品也充满神仙思想、飘然之情。如《登泰山诗》:"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描写清斋修炼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古风》诗中恣情抒发其欣慕隐遁、渴望成仙的心情:"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唐代的神仙诗直接影响宋代。宋词空前繁荣,其词牌多有来源于道教故事者,如《瑶池宴》、《望仙门》、《献仙音》、《天仙子》、《女冠子》等。唐宋时期,道教文学中还有一种文体"青词",亦称"绿章",多用于斋醮仪式中荐告天神,因书写于青藤纸上而得名。多为骈文,亦有诗体,简短华丽。陆游有"绿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阴护海棠"之句。宋代步虚词仍盛,名作佳句不绝。近人刘师培评论北宋太宗、真宗和徽宗之步虚词称:"虽系道场所讽,然词藻雅丽,于宋诗尚称佳什。"明代还有因书写青词而得宠事。历代文人亦有借用青词而创作忧国忧民之诗篇者。
  
  唐代通俗文学材料中,有关道教的不多。敦煌发现的有关"唐太宗入冥"、"崔子玉断案"和"董永"、"叶净能"的变文材料不仅反映了唐代民间的道教信仰的面貌,而且也对后来的戏曲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影响。
  
  神仙道化剧  元明清诸代道教全真道和正一道两派道士虽仍继续采用传统的诗文形式,偶有散曲类作品杂见于诗文之中,如邱处机《磻溪集》、李道纯《中和集》等。但在广泛流行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体裁中以宣传道教教义和反映道教生活的作品数量居多。元剧十二科,"神仙道化"剧为其一。《录鬼簿》记载剧名四百余,属神仙道化剧者约占十分之一。如专写吕洞宾被度和度人的《黄梁梦》、《岳阳楼》、《万仙录》、《城南柳》,八仙故事的《铁拐李》,《蓝采和》、《升仙记》,神仙斗母故事的《瑞云霓》等。明代周宪王朱有燉也以编写神仙道化剧著称。《八仙庆寿》经其整理,情节生动,人物丰富,扩大并加深了道教思想在民间的流传。
  
  神魔小说 明清以降,反映道教思想和描写神魔之争的"神魔小说"盛行。除在"三言"、"二拍"和各类文言、白话小说集中有短篇散见外,《封神演义》、《四游记》和《七真传》都是长篇之作。《封神演义》系明代道士陆西星(长庚)所作,叙述纣王进香女娲宫,题诗黩神,神因命三妖惑纣,周武王东征讨伐的故事。书中充斥神仙与妖魔斗法的描写,仙佛杂出,各逞法术。盖"封国以报功臣,封神以妥功鬼,而人神之死则委之于劫数","然其根柢则方士之见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四游记》和《七真传》两书均充斥神仙故事和劝善修真的说教。
  
  道情  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形式"道情",多为散曲形式,可能是步虚辞的变体。《太和正音谱》对于唱曲的门类记载,并列"步虚、道情"。由于游方道士经常手持渔鼓和简板沿街乞求布施,故而其内容通俗词语易懂,和步虚辞的华丽词章不同。
  
  中国文学史上相当数量的道教文学作品,尽管以宣传道教教义和反映道教生活为内容,由于许多作品寄托着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曲折地反映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因此,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道教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