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内隐社会态度
1)  implicit social attitude
内隐社会态度
2)  Implicit Attitude
内隐态度
1.
Implicit Attitude-difference Towards Parents and Gender Dissoci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对父母的内隐态度差异及性别分离效应
2.
Effects of the Implicit Attitude Towards Emotion Regulation on Individual Emotion Regulation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对个体情绪调节的影响
3.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s: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Implicit Attitude
内隐关系评估程序:内隐态度测量的新方法
3)  implicit attitudes
内隐态度
1.
A new way of using 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 as an index to detect people s implicit attitudes is introduced here.
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ExplanatoryBias,SEB)是测量内隐态度的一种指标,它反映了个体对某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作用。
2.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 pupils implicit attitudes towards the issue of bullying/victim in order to give some effetive new methods for bullying/victim prevention.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小学生对待欺负/被欺负问题的内隐态度,以期为欺负/被欺负行为的干预提出新的方法。
4)  Social attitude
社会态度
1.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cial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and Xi’an towards the Olympic Games and Paralympic Games
北京、西安大学生对奥运会和残奥会社会态度的比较
2.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 social attitudes.
语言是语言的创造和使用者在思想、态度和文化观念上的反映,与人们的社会态度密切相关。
3.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atum makes the underclass bear more social structural strain,and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n stratum aggravate the feeling about strain and affect their social attitude, furthermore,affect their choice tendency of adaptive strategies and the criminality.
本研究在论述失范理论框架下的紧张理论和一般紧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即我国当前转型时期下的犯罪现象与社会分层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分化的阶层结构使社会底层承受了更多的结构性紧张,而个体对分层结果的主观认知加剧了紧张的感受,影响个体的社会态度,进而影响个体的适应策略的选择倾向,从而影响了个体的犯罪行为的倾向性。
5)  implicit social impression
内隐社会印象
6)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
1.
Research generalization on the methods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2.
A Survey of the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
3.
New advances in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进展
补充资料:社会态度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 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大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①如果态度本身是强烈的、明确的,那么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②如果在态度体系中,没有彼此矛盾的或冲突的态度存在,态度又很具体,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就高。③优势动机越强烈又没有冲突,两者的一致性就高;个体能力越强,自我实现抱负越高,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就越高。④强有力的群体舆论压力与个体已有的态度不一致时,将会较大程度地破坏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⑤如果个体为表现某种态度所付出的代价高于行为目标的价值,那么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就比较低。⑥几种态度与一种特定的行为相联系,或者几种行为与一种特定的态度相联系,而在若干种态度之间或行为之间又有冲突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
  
  中性态度  在态度的方向上,那种既不表示反对,又不表示赞成的心理倾向,称中性态度。中性态度有以下特点:①较强的内隐性。即往往以中性态度掩盖赞同或反对的真实态度。②现实的回避性。即采用"不表态"或"中立"来回避现实中存在的矛盾。③稳妥性。由于对态度对象认识不清楚而以中性态度表现出来,待认识清楚之后,再表示明确态度。④可变性。中性态度总是要向两极转化的,它是处于变化中的过渡期。
  
  态度的测量  使用间接的方法,如行为观察法、问卷法,对态度进行测定,并使之量表化,是态度测定中的一般程式。态度测量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首先由瑟斯顿开始的。态度测定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除了要考虑态度的特征、态度的方向和态度的强度以外,还要考虑与态度相联结的情感的强度,态度的双向性和重要性,认知的复杂度,表现于行为的程度,以及与其他态度的关联度、灵活性和意识化的程度等等。影响态度测定的因素大致有:①测定方法本身的科学性;②研究者本人的特点;③被测定者的特征;④测定情境的特征等。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往往也会影响态度测定的效果。
  
  态度量表  大致可分为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两类。前者有瑟斯顿的等距测量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利克特的累加评定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格特曼的量表解析法等。在多维度量表中有SD法,即语义分化法,多维度量表法、E.S.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在制定态度量表前,首先须确定自变量、因变量,以控制和排除无关变量;其次应注意测量指标,使之能测出态度倾向的程度,即对态度作定量分析。使用量表测量态度应及时,若有可能,应采取追踪测量,以获得态度变化的资料。
  
  态度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态度的获得过程,就是态度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形成有 4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②经验的分化。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至是仅仅一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言的学习。从发展的角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②对某一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③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④个体的人格特点。
  
  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 3阶段说:①服从。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②同化。态度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这一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自已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③内化。内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到了这一阶段,态度才真正地形成。后来,此假说被认为是无法得到证实的,凯尔曼也对此做过补充。
  
  态度的变化  广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一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生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态度变化的方向按照施加影响的社会或他人所期待的方向发生变化的,称肯定性态度变化;按所作用的他人的期待及想法作相反方向变化的,称否定性态度变化。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研究有以下几种主要理论:①认知均衡理论。出发点是人们在心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一致的需要,当人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一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按对一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几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等。②信息传播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霍夫兰德等人认为,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是由学习而来的反应。强化、模仿是态度形成的机制。经过肯定性强化的态度被接受,而经过否定性强化的态度被放弃。态度改变应强调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研究个体对信息的注意、理解与接受等因素。③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心理抗拒理论,把心理抗拒现象及其抗拒效果作为一种态度进行研究。发现在心理抗拒的情况下,事先的说服教育不仅不利于态度转变工作,反而会促使态度向预期相反的方向变化。后来,在心理抗拒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心理免疫理论,认为要想促使态度向有利方向转化,事先让被试者参与有关的活动是必要的,被试者积极参与实验者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有助于被试者的态度转变。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