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anti-Jap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抗日文艺
1.
The anti-Jap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Central China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1,from the Lugouqiao Incident to April 1938;2.
华中抗日文艺事业是同新四军挺进华中敌后,坚持抗日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过了四个阶段:一、从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4月新四军在皖南岩寺集中,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指导,以唤起民众抗日救亡为目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开展。
3) students upheaval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抗日学潮
4) Japanese literature
日本文学
1.
A Probe into Japanese Literature beyond Politics;
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
2.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Literature on Chinese 5.4 Literature;
论日本文学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3.
His novel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disclose the sham and ugli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in Meiji times through his bold, cool touches and original artistic style.
他的小说以大胆、冷静的笔触和新颖的艺术形式,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虚伪、丑恶以及明治时期社会与个人的冲突,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5)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中日文学
1.
Balance and Dif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平衡与差异:五四时期中日文学交流史论
2.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Manyoshu,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such as their social morality functions,their eulogizing love,praising nature and so on.
中日文学特质的差异是灼然显在的,本文追本溯源,通过对《诗经》和《万叶集》的分析比较,探讨了中日文学在诗歌的社会道德功能、咏歌爱情与自然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性及其所自。
3.
To further develop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Literature, the theoretical awareness must first be intensified, and the limit imposed by the positivist research methods be broken through, so that the verification of “facts” can be rais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中日文学比较研究首先必须强化理论意识 ,突破实证研究的终点 ,把一种“事实”的证明上升为“意义”的阐释 ,“事实———异同———原因———模式”研究思路才是文学关系研究的完整过程。
6) diary literature
日记文学
1.
The development of diary literature in Heian era is the evidence of this process.
平安时代的日记与日记文学便是这种文学发展轨迹的最好证明。
补充资料: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教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根据地内,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 为了使一切文化教育工作适应抗日救亡的要求,毛泽东在芦沟桥事变的前两月以及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曾多次指出必须实行国防教育政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的主张。他认为这是全民族的紧急任务之一。因此,"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他指出的抗战教育政策就是:
"第一、 改订学制, 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第二、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
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各抗日根据地都遵照这个决议实行国防教育政策。
实施国防教育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具有民族意识、有胜利信心、有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为此必须贯彻执行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实行以民教民的新方法。同时,还必须建立文教统一战线,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和各抗日根据地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故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就着手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以及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等等。另外,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训练班。这些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的培养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①教育工作密切为抗日战争服务,所有学校都实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抗战实际;②强调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生除学习外,还参加实际工作,参加群众工作,参加生产劳动;③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完全新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干部。为满足抗战和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成人教育方面,各抗日根据地都广泛地开办民众学校和其他识字教学组织,大力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使他们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
各抗日根据地在积极恢复、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改革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科目,增设了军事训练、政治常识等抗战需要的科目,编印了适合抗战和生产需要的教材。同时,还组织青年儿童参加站岗、放哨、送信、募捐等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生产劳动。
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和根据地政府在恢复、改造和发展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1942年整风运动以前,由于受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影响,教育工作曾经一度产生过旧型正规化的偏向。例如,小学教育因不考虑根据地农村分散和经济落后的特点,开始执行强迫义务教育,继而合并学校,实行"正规统一"的办法,反而限制了儿童入学。成人教育也因强调正规,强制青年成年人住校学习,因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些偏向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得到了纠正。整风运动为改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好了思想准备。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发韧于干部教育。从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 同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2年 2月毛泽东作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的演讲,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及1941年 9月11日《解放日报》的《打碎旧的一套》社论和1942年 1月13日《解放日报》社论《教育上的革命》相继发表后,干部教育就开始作彻底改革的动员和准备;到了1942年 4月以后的整风学习时期,这个改革就形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这时群众教育也开始酝酿进行全面的革新。
为了突出干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 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的方针。"干部教育第一"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口号。在干部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对在职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组织加强对在职干部学习的领导。为了加速培养军事和建设需要的大批干部,除了继续办好各种专门的干部学校以外,还规定中等学校和高级小学为干部学校性质的学校,同时还大量设立地方干部训练班,以培养中级与基层干部。
群众教育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政策。"民办公助"政策,就是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原则,发动群众自己办学,实行以民教民。政府在方针上加以指导,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补助。"民办公助"政策的施行,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教育的迅速发展。
成人教育主要是农民教育。群众根据当时农村分散的特点,结合当地斗争和生产的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冬学、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等。教学内容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自行编写,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
儿童教育从贯彻"民办公助"政策后,民办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些小学里,群众还创造了适合当时抗战形势和农村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克服了旧型正规化的毛病。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由群众自己来决定。它的形式很多,各有特色。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的学校;②由群众中积极分子倡议,经政府积极支持和帮助而办起来的学校;③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学校; ④新式的巡回学校; ⑤旧式轮学和家庭学校等。其中有的是全村男女老幼分班学习的一揽子村庄学校。这种学校,不仅是教育儿童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村宣传、推动、组织文教运动的中心。在文化教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识字运动,出大众黑板报,成立读报组,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陶端予、桑文义就是在这个文化教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代表。
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办公助"政策,克服物质上的种种困难,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坚持办学。在游击区,由于对敌斗争剧烈,群众还创办了抗日两面小学(抗日伪装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地下小学),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各种办法,坚持对儿童进行反奴化教育。(见彩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教育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内这些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充实和提高。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9。
陈元晖主编, 璩鑫圭编写: 《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第一、 改订学制, 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第二、创设并扩大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
第四、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作了《实行国防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民族自卫战争服务》的决议。各抗日根据地都遵照这个决议实行国防教育政策。
实施国防教育政策,就是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具有民族意识、有胜利信心、有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的抗日国民和抗日干部。为此必须贯彻执行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必须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实行以民教民的新方法。同时,还必须建立文教统一战线,广泛吸收一切赞成抗日的知识分子,参加抗战救亡工作,参加抗日根据地的文教建设工作。
抗日战争和各抗日根据地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军政干部,故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党就着手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如中央党校,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 鲁迅艺术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以及华北联合大学、白求恩卫生学校等等。另外,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开办了许多训练班。这些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的培养目标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具有下列一些共同特点:①教育工作密切为抗日战争服务,所有学校都实施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抗战实际;②强调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生除学习外,还参加实际工作,参加群众工作,参加生产劳动;③教学采取讲授、自学、讨论、辅导、个别帮助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打成一片,共同参加生产劳动,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是完全新型的学校。这些学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质量好、数量多的干部。为满足抗战和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成人教育方面,各抗日根据地都广泛地开办民众学校和其他识字教学组织,大力消灭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使他们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工作。
各抗日根据地在积极恢复、发展小学教育的同时,还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改革旧课程,减少不必要的科目,增设了军事训练、政治常识等抗战需要的科目,编印了适合抗战和生产需要的教材。同时,还组织青年儿童参加站岗、放哨、送信、募捐等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外的各种生产劳动。
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和根据地政府在恢复、改造和发展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1942年整风运动以前,由于受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思想影响,教育工作曾经一度产生过旧型正规化的偏向。例如,小学教育因不考虑根据地农村分散和经济落后的特点,开始执行强迫义务教育,继而合并学校,实行"正规统一"的办法,反而限制了儿童入学。成人教育也因强调正规,强制青年成年人住校学习,因而引起了群众的不满。这些偏向后来在整风运动中得到了纠正。整风运动为改造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好了思想准备。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改革发韧于干部教育。从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 同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2年 2月毛泽东作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的演讲,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以及1941年 9月11日《解放日报》的《打碎旧的一套》社论和1942年 1月13日《解放日报》社论《教育上的革命》相继发表后,干部教育就开始作彻底改革的动员和准备;到了1942年 4月以后的整风学习时期,这个改革就形成为一个巨大的群众运动。这时群众教育也开始酝酿进行全面的革新。
为了突出干部教育的地位,中共中央提出了"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 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 的方针。"干部教育第一"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口号。在干部教育中,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对在职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要求各级组织加强对在职干部学习的领导。为了加速培养军事和建设需要的大批干部,除了继续办好各种专门的干部学校以外,还规定中等学校和高级小学为干部学校性质的学校,同时还大量设立地方干部训练班,以培养中级与基层干部。
群众教育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政策。"民办公助"政策,就是根据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原则,发动群众自己办学,实行以民教民。政府在方针上加以指导,在物质上给以一定的补助。"民办公助"政策的施行,提高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教育的迅速发展。
成人教育主要是农民教育。群众根据当时农村分散的特点,结合当地斗争和生产的需要,照顾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识字班、识字组、夜校、冬学、个别教学、炕头教学、"送字上门"、巡回教学等等。教学内容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教材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自行编写,教学方法也有所改进。
儿童教育从贯彻"民办公助"政策后,民办小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些小学里,群众还创造了适合当时抗战形势和农村特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克服了旧型正规化的毛病。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由群众自己来决定。它的形式很多,各有特色。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大体有以下几种:①群众自己办,自己管,自己教的学校;②由群众中积极分子倡议,经政府积极支持和帮助而办起来的学校;③在识字班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学校; ④新式的巡回学校; ⑤旧式轮学和家庭学校等。其中有的是全村男女老幼分班学习的一揽子村庄学校。这种学校,不仅是教育儿童的场所,同时又是一个村宣传、推动、组织文教运动的中心。在文化教育运动中,教师和学生经常深入群众,帮助群众开展识字运动,出大众黑板报,成立读报组,既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教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提高自己。陶端予、桑文义就是在这个文化教育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的代表。
敌后抗日根据地也实行"民办公助"政策,克服物质上的种种困难,采取多种多样形式,因时因地制宜坚持办学。在游击区,由于对敌斗争剧烈,群众还创办了抗日两面小学(抗日伪装小学)和抗日隐蔽小学(地下小学),教师根据形势的发展,采取各种办法,坚持对儿童进行反奴化教育。(见彩图)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在教育方面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内这些经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充实和提高。
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北京,1964。
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59。
陈元晖主编, 璩鑫圭编写: 《老解放区教育简史》,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