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ognitive semiotics
认知符号学
1.
The birth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 Cognitive Semiotics in 2007 signals the transition of cognitive semiotics as a branch of semiotics from a burgeoning stage to growing maturity.
2007年《认知符号学》这一国际学术刊物的问世标志着认知符号学作为符号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已经从起步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2) cognitive semiotic approach
认知符号学研究
3) code-cognition
符号-认知
1.
The paper first probes into the perception-association, code-cogni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cognitive skills.
文章从认知学习模式的角度,探讨了在听力理解信息加工模式中的“感知-联想”与“符号-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应把过去只强调多听的机械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利用听力教学中的“感知-联想”与“符号-认知”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进而从“行为———认知教学法”的角度揭示了英语听力教学的关键所在。
4) cognitive signs
认知符号
5) Reality, Symbolic and Cognition
现实、符号与认知
6) asemia
[英][ə'si:miə] [美][ə'simɪə]
符号失认
补充资料:电影符号学
把结构主义符号学运用于电影艺术研究的学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C.麦茨、意大利的V.艾柯、英国的P.沃伦等为最著名的代表。它用结构语言的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认为电影语言虽不同于一般语言,但同样是运用符号系统的。电影符号学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de索绪尔的理论为基础。70年代对西方电影理论有重大影响。苏联与东欧也开始研究。但各家对"符码"说法不一,在按各自的理论发展的同时,持批评意见者也渐多(见电影学、电影理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