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成词
1.
“the Book of Songs”becomes words and famous thing of village community custom and does in the test;
《诗经》成词与村社风俗名物考
2) poem generation
诗词生成
1.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poem generation based on the cognitive theory“autonomy-dependency alignment”, which was first raised by Langacker (1987) in his book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在这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自主依存联结模式对诗词生成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3) idioms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成语
1.
A relatively closed and exhaus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idioms in The Book of Songs.
在对《诗经》成语句法结构进行相对封闭的穷尽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比较全面地考察了《诗经》成语句法结构的量额差异,初步考察了汉语基本句法结构体现在古今汉语中量值不同的原因。
4) the idioms of The Books of Songs
诗经成语
1.
Regular phrases with specific significance derived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re called "the idioms of The Books of Songs".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
5) A Study on Prepositions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介词研究
6) A Study on the Adverbs in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副词研究
补充资料:词
合乐的歌词。但和汉魏以来古乐府不同,它是隋唐时期音乐革新的产物。隋唐时期,从西域(还有外国)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燕乐与传统的"雅乐"相对而言,称为"俗乐"。它在当时是传播最广、最有群众性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抒情音乐。当时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
词的名称,是和曲调相对而言的。唐代出现了"曲子词"的名称(孙棨《北里志》和欧阳炯《花间集序》),敦煌写本称"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宋代也有"曲子"名称(张舜民《画墁录》),又称"今曲子"(王灼《碧鸡漫志》)。此外,词又称"长短句",又称"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比较短,在文人创作中盛行比较早。如〔捣练子令〕、〔浪淘沙令〕等。"引"和"近"一般较长,如〔望云涯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等。"慢"又比"引"、"近"长,它虽在唐五代时已有,但盛行在北宋中叶以后。如〔雨霖铃慢〕、〔木兰花慢〕等。随后又出现"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称(明嘉靖顾从敬刻本《类编草堂诗餘》)。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除一部分字数较少的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外,都要分段落。一段叫"一片"。一部分词分两段,少数词分三段、四段。两段的词,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过片"或"下阕"、"后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叫双调。
词调或词牌种类繁多,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等不同而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清代万树《词律》收集整理,得出660调,1180余体。康熙时王奕清等所编《词谱》,列出 826调,2306体。后来还陆续有人补辑,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
词调名称的由来,绝大部分已无可考,只有极少数有记载流传。如〔菩萨蛮〕,据《南部新书》和《杜阳杂编》说,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入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挂着珠宝。号"菩萨蛮队",就有人据此创作了这个曲调。又如〔念奴娇〕,据王灼《碧鸡漫志》所说是唐代天宝年间所制曲,当时有一个歌女名念奴。另外有的词调的名称,是用某一首有名诗词中的语句,如〔潇湘逢故人〕,出于梁柳恽诗句;〔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出自李存勗《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句。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基本特征是:①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词调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 240字。②讲究平仄。按照宋人的严格要求,仄声还要分上去入,但有选择余地。入声字有时可当平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平声字用。③句式参差不齐。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至七字句都是常见。此外还有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等等。配合句式的参差不齐,显得错综复杂。⑤对仗可灵活掌握。对仗可以按照习惯运用。如果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有用对仗的可能。词的对仗,不限定平对仄、仄对平,它服从于词调中平仄的规定。
词的用韵比诗宽。词韵在宋代大体上根据诗韵;但诗韵的许多部在词韵里可以互相通转。清人戈载搜集宋代名家作品的用韵,"参酌审定",撰《词林韵》,得出韵目19部,其中平上去声韵14部,入声韵 5部。他还撰有《词林正韵》,所分韵部主要符合宋词用韵。
词的押韵方式可分通首平韵、通首仄韵、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同韵部的平仄押韵4类。通首平韵的,都是一韵到底,如〔浣溪沙〕。通首仄韵的,有的一韵到底,如〔满江红〕;有的换韵,如〔钗头凤〕。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一类中,有各种变化:有的前面押平韵,后面换其他韵部的仄韵,如〔南乡子〕;有的上片押仄韵,下片换其他韵部的平韵,如〔清平乐〕;有的一首中换几次韵,如〔菩萨蛮〕;有的以一韵为主,中间夹押他韵,如〔定风波〕。同韵部的平仄押韵中,有的上片和下片都是平仄韵通押,如〔西江月〕;有的上片都是平韵,下片夹以仄韵,如〔江梅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押韵方式,如〔长相思〕的两句叠韵等。
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格律的规定和音乐的腔调是相关联的,它是通过合乎格律来达到合乎音乐的腔调。但格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许多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这样就走上了和音乐脱离的道路。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音律、乐调),所以无人唱。"这种无人唱的词,就纯粹是抒情的文学作品,不兼有合乐的功用。唐宋的燕乐,到元代趋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北曲。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遂成为一种单纯的诗歌形式了。
参考书目
清代万树编:《词律》,四部备要本。
清代王奕清等编:《词谱》,清刻本。
词的名称,是和曲调相对而言的。唐代出现了"曲子词"的名称(孙棨《北里志》和欧阳炯《花间集序》),敦煌写本称"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宋代也有"曲子"名称(张舜民《画墁录》),又称"今曲子"(王灼《碧鸡漫志》)。此外,词又称"长短句",又称"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比较短,在文人创作中盛行比较早。如〔捣练子令〕、〔浪淘沙令〕等。"引"和"近"一般较长,如〔望云涯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等。"慢"又比"引"、"近"长,它虽在唐五代时已有,但盛行在北宋中叶以后。如〔雨霖铃慢〕、〔木兰花慢〕等。随后又出现"小令"、"中调"、"长调"的名称(明嘉靖顾从敬刻本《类编草堂诗餘》)。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除一部分字数较少的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外,都要分段落。一段叫"一片"。一部分词分两段,少数词分三段、四段。两段的词,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前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过片"或"下阕"、"后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叫双调。
词调或词牌种类繁多,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等不同而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清代万树《词律》收集整理,得出660调,1180余体。康熙时王奕清等所编《词谱》,列出 826调,2306体。后来还陆续有人补辑,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
词调名称的由来,绝大部分已无可考,只有极少数有记载流传。如〔菩萨蛮〕,据《南部新书》和《杜阳杂编》说,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入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挂着珠宝。号"菩萨蛮队",就有人据此创作了这个曲调。又如〔念奴娇〕,据王灼《碧鸡漫志》所说是唐代天宝年间所制曲,当时有一个歌女名念奴。另外有的词调的名称,是用某一首有名诗词中的语句,如〔潇湘逢故人〕,出于梁柳恽诗句;〔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出自李存勗《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句。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基本特征是:①字数一定。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词调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 240字。②讲究平仄。按照宋人的严格要求,仄声还要分上去入,但有选择余地。入声字有时可当平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平声字用。③句式参差不齐。最短的有一字句,二字句至七字句都是常见。此外还有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等等。配合句式的参差不齐,显得错综复杂。⑤对仗可灵活掌握。对仗可以按照习惯运用。如果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有用对仗的可能。词的对仗,不限定平对仄、仄对平,它服从于词调中平仄的规定。
词的用韵比诗宽。词韵在宋代大体上根据诗韵;但诗韵的许多部在词韵里可以互相通转。清人戈载搜集宋代名家作品的用韵,"参酌审定",撰《词林韵》,得出韵目19部,其中平上去声韵14部,入声韵 5部。他还撰有《词林正韵》,所分韵部主要符合宋词用韵。
词的押韵方式可分通首平韵、通首仄韵、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同韵部的平仄押韵4类。通首平韵的,都是一韵到底,如〔浣溪沙〕。通首仄韵的,有的一韵到底,如〔满江红〕;有的换韵,如〔钗头凤〕。不同韵部的平仄换韵一类中,有各种变化:有的前面押平韵,后面换其他韵部的仄韵,如〔南乡子〕;有的上片押仄韵,下片换其他韵部的平韵,如〔清平乐〕;有的一首中换几次韵,如〔菩萨蛮〕;有的以一韵为主,中间夹押他韵,如〔定风波〕。同韵部的平仄押韵中,有的上片和下片都是平仄韵通押,如〔西江月〕;有的上片都是平韵,下片夹以仄韵,如〔江梅引〕。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押韵方式,如〔长相思〕的两句叠韵等。
宋以前词人填词,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求合乎一定格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格律的规定和音乐的腔调是相关联的,它是通过合乎格律来达到合乎音乐的腔调。但格律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许多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这样就走上了和音乐脱离的道路。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音律、乐调),所以无人唱。"这种无人唱的词,就纯粹是抒情的文学作品,不兼有合乐的功用。唐宋的燕乐,到元代趋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北曲。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遂成为一种单纯的诗歌形式了。
参考书目
清代万树编:《词律》,四部备要本。
清代王奕清等编:《词谱》,清刻本。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