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叶文福
1)  Wenfu-Ye
叶文福
1.
Burning Life and Lonely Soul ——On Wenfu-Ye;
燃烧的生命与孤寂隐忧的心灵——叶文福诗论
2)  Fulfulde
福福德文
3)  Fujian tea industry
福建茶叶
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upgrad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ujian tea industry;
技术创新与提升福建茶叶竞争力
4)  leaf-beetle
福建叶甲
5)  Fujian literature
福建文学
6)  Fu culture
福文化
1.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Fu culture" and tries to expound its spread and development by 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meme phenomenon.
介绍了中华福文化精髓,通过对文化模因现象的探析来阐释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补充资料:叶文玲
叶文玲
叶文玲

叶文玲,当代小说家。

简历:叶文玲,女,1942年11月4日出生,浙江玉环人,2957年毕业于楚门镇中学,1963年迁居河南郑州。自幼酷爱文学,13岁读初中时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两篇小说。1957年考入高中后因家庭成份不好辍学,回乡在镇文工团、业余宣传队做宣传员,次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正式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我和雪梅》。此后做幼儿园、民办小学教员,农场、街道缝纫站工人,发表短篇小说多篇。迁居郑州后,在工厂做过很长时间冲压工和铣工,先后发表短篇小说及报告文学30余篇。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同年调入河南省文联。这一年创作的《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1981年开始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1986年后任作协浙江分会主席,后来担任名誉主席。

她的小说主要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心灵世界,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

[著作书目]

无花果(短篇小说集)1980,上海文艺

心香(短篇小说集)1981,百花

弯弯的金竹塘(中篇小说)1981,少儿

梦里寻你千百度(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青灯(中篇小说)1982,百花

小溪九道弯(中篇小说)1982,百花

独特的歌(中篇小说集)1983,花城

长塘镇风情(中、短篇小说集)1983,浙江人民

父母官(长篇小说)1983,群众

艺术创造的视角(理论)1985,百花

写在椰叶上的日记(散文集)1985,百花

太阳的骄子(长篇小说)1986,上海文艺

湍溪夜话(中篇小说集)1986,上海文艺

叶文玲小说选 1987,四川文艺

叶文玲自传

在风雨交加中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万木葱茏局面。而出自女作家们笔下的隽永娟秀的作品,则有如木秀于林的凤凰树。如今,出类拔萃的女作家们担任某省某地的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已经不少,但在1996年底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正而任主席一角的,当时还只有我一个。

当然,职务只是一种象征,对于作家来说,在人生和文学长途的奔赴中,在培植浇灌人生理想的常青树时,能否有毅力付出艰辛的劳动才是主要的。我曾经拥有两个书斋名:“报秋斋”和“十驾斋”,前者为文友所赠,后者系画家黄苗子亲题,它们都是我今后更要勤勉文事的写照——四季不息的劳作所化的涔涔热汗,就象万木林中无声的清露;而驰驱千里不厌远的奔马,一直是我自策自励的象征。我生肖属马,因而爱马效马也可谓纯属天然。

“系毛蓝布围腰”是我初上文坛的自画像。我的故乡玉环,是典型的青山绿水江南县城,楚门更是一个鱼米丰饶的傍海小镇。虽非诞生于文学之巢,故乡却一直是我心头的绿荫。幼时痴迷书籍的我,理想之翼常像瑰丽的彩蝶翩然入梦,而我最终之所以与文学结缘,既源于我那绣花女出身秉性聪慧的母亲的遗传,更由于从小钟情文学的哥哥叶鹏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是在如花嫩苞的年龄开始文学创作的,十三岁时便在故乡县报上以几篇小小说初露才华。然而,1957年那场风暴带给复旦高材生哥哥叶鹏的不公正遭遇,使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我也因此而受株连。但是,尽管失学失业的浓重阴影久久伴随我的芳年,我却没有泯灭对文学的如火热情,16岁时又以一篇沾着草叶珠露般的小说《我和雪梅》,叩开了省级杂志《东海》的大门。

那时的我,在未成为专业作家之前,在市郊一个工厂上班,当过冲压工、铣工;也当过车间主任、生产科的计划统计。为人妻为人母,上有公婆,下有三个孩子,家居斗室,生活清贫。但是,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丰盈常成反比,因为支撑我整个精神世界的,是文学这棵常青树。

成了专业作家后,我就更加执着勤奋了。连年累月奔波各地,足迹所至,步步留痕。1977年,我以连续发表于《人民文学》头条、整版发于《人民日报》的小说引人注目。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