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缅甸文学
1)  Burmese literature
缅甸文学
1.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side, the fundamental reason why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literary thinking can have impact on the Burmese literature lies in the needs and receiptiveness of the Burmese literature itself.
西方文化与缅甸文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影响与接受的单向线性关系,文化过滤的事实说明二者是处在一种对话性关系之中。
2)  Myanmar's New Literature
缅甸新文学
3)  Myanmar [英]['mjænmɑ:]  [美]['mjænmɑr]
缅甸文
4)  miandian wenxuegong wenxuejiang
缅甸文学宫文学奖
5)  Burmese anti fascist literature
缅甸反法西斯文学
1.
From the 1940s to the 1990s,the Burmese anti fascist literature has lasted for about half a century.
缅甸反法西斯文学自 2 0世纪 40年代发端直至 90年代绵延半个世纪 ,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 ,艺术视角越来越新颖。
6)  the myanma culture zone
缅甸文化带
补充资料:缅甸文学
      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
  
  1.缅甸上古文学(?~1287)  古代缅甸的口头创作──神话、故事和民歌非常丰富。系统地搜集、研究缅族神话故事的首推丁昂博士,他在1933至1937年间整理出版过专集,其中著名的故事有《月蚀》、《拇指哥儿》和《三个龙蛋》等。作家吴拉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整理出版各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40余册。大量流传的民歌有儿歌、舂米歌、鼓曲、插秧歌等。它们具有健康、乐观、幽默的情调。这些优美动人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和民歌是缅甸文学最早的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上古缅甸民族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缅甸民族的性格和爱好。
  
  自 1世纪起缅甸境内先后建立过各民族的一些小王国。1044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境,建立了蒲甘王朝,国势大振。1057年攻克南部文化发达的孟族杜温那榜米王国首府直通,俘获很多僧侣、工匠和学者,带回了《三藏经》,上座部佛教从此在全缅确立了其主导地位。这对缅甸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佛教的兴盛,佛塔林立,人们在修塔时往往把施主的名字、行善的内容或人们的祝福和咒语等铭刻在石柱或石碑之上,这就形成了极负盛名的"蒲甘碑铭文学"。它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语言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碑文多用记叙文体书写,很少韵文,它那简洁通俗的文风是后代文学的典范。《妙齐提碑文》是目前发掘到的年代最早的碑文之一,是用骠、缅、孟、巴利文4种文字刻成的,在考古方面很有价值,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
  
  
  
    蒲甘时已出现四言诗。如《卜巴神山》4章,写一少女爱情的波折,用词朴实,尚无佛教思想的影子,学者们推断为蒲甘的早期作品。阿难多都利耶被诛临刑前所写《自然律》诗 4章(1174)充满了因果轮回的观点。从其写作手法与技巧等方面可看出当时四言诗已有较高成就。蒲甘时期的文学可称为缅甸古典文学的基石。
  
  
  
  
   
  
  2.封建王朝时期的文学(1287~1885) 蒲甘王朝崩溃后,经历了阿瓦、东吁、良渊和贡榜几个王朝。随着佛教地位的加强,佛教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僧侣作家;另一方面还出现了不少宫廷作家。诗歌形式发展较快,"德耶钦"(乐歌)、"加钦"(舞盾歌)、"雅都"(赞歌)、"比釉"(佛陀轶事四言长诗)、"埃钦"(摇篮歌)、"茂贡"(记事诗)、"雅甘"(谐趣诗)、"德塌"(连韵诗)、"雷西"(四节短诗)等诗体相继出现。散文作品则有"密达萨"(诗文间杂的书柬)、剧本、宫廷小说等。
  
  阿瓦王朝时期僧侣作家中最著名者当推信摩诃蒂拉温达和信摩诃拉达塔拉,他们同被缅王奉为国师,都以写"比釉"四言长诗著称。信摩诃蒂拉温达的《修行》、《祈祷》两首长诗,信摩诃拉达塔拉的《布利达》、《九章》等长诗都被认为是缅甸文学史上的典范作品。信乌达玛觉(1453~1542)的长诗《林野颂》,写释迦牟尼回归故里时沿途所见的情景,用简练优美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各个季节的美妙景色,记叙了农民在不同季节努力从事劳动的情况。
  
  东吁王朝时期,缅甸文学界出现了一位军事家兼诗人那信囊(1578~1612)。他的雅都诗《出征》写出征时对情人的怀念,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深受人民喜爱,被誉为雅都大师。良渊王朝时期作家吴格拉(约1678~1738)所著《大史》是缅甸第一部大编年史,也是一部典范性散文作品。同期诗人巴德塔亚扎写过成百首诗,其中几首德耶钦诗如《农民》、《爬棕榈树的人》、《船夫》等,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扩大了文学的题材范围,使当时文坛面目为之一新。
  
  贡榜王朝时期,作家辈出,作品的形式多样。作家中的佼佼者当推吴邦雅(1812~1866),他的作品抨击黑暗的社会,对贫苦大众深表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不少名句广为流传。
  
  
  
    这一时期著名的作品还有:列维通达拉(吴妙山)的雅都诗《美娑山脚》,越马沙纳瓦德的茂贡诗《征服阿萨姆》和《中国使节莅缅》,吴都的雅甘诗《罗摩》,僧侣作家基甘辛基的密达萨,吴金吴的剧本,吴基和吴桑的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诗,女诗人梅贵反映真挚复杂心理的爱情诗,宫廷女诗人兰太康丁的波垒诗(意为回心转意,即哀怨诗)以及巴基道王在位时学者们集体编写的散文著作《琉璃宫史》等。
  
  这一时期,一些学者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如敏巫法师吴奥巴达等人的十大佛本生故事的缅文译本、妙瓦底敏纪吴萨从泰文翻译的《罗摩衍那》剧和马来亚传入泰国的爪哇民间故事《伊瑙》剧等最为著名。许多英国著作也被译成缅文。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开始被介绍到缅甸,使缅甸的文学创作趋向活跃,要求变革的思想在作品中有更多体现。外国文学的一些文风与格调,进一步丰富了缅甸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
  
  贡榜王朝末期的诗人塞耶佩的作品,痛斥侵略者与民族叛徒,开创了缅甸反帝文学的先声。
  
  3.殖民统治时期的文学(1885~1947) 缅甸近代文学是从1885年英国并吞整个缅甸时开始的。殖民主义统治的建立,破环了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的传统。英国当局在文化上采取了窒息缅甸民族意识、扼杀缅甸民族文化的政策。英语取代缅语,缅甸传统文化因而一度面临被吞噬的危险。然而这也使得缅甸人民进一步接触到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文学,进而探索缅甸文学新的写作形式与方法。
  
  1904年缅甸律师詹姆斯拉觉根据法国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某些片断改写成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貌迎貌玛梅玛》。它以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题材,与缅甸流传的充满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讲道故事"迥然不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从此,作家们竞相效法,创作小说或根据外国小说改写的风气比较盛行。
  
  
    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是这一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文艺的先锋。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人民的斗争,歌颂、鼓舞和教育了人民,在缅甸近代文学史上极负盛名。他的代表作是10余部取名为"注"或"注详释"(一种以诗歌与散文间杂的文体)的长篇作品。如讽刺英国帝国主义者、歌颂缅甸人民爱国精神的《孔雀注》,讽喻卑鄙无耻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客的《狗注》,论述缅甸民族的光荣历史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德钦注》等。他还写过长篇小说《嘱咐》。
  
  这一时期现实主义的作家队伍扩大,先后涌现的著名作家还有:吴腊、列蒂班蒂达吴貌基、比莫宁、摩诃瑞、瑞林勇、达贡钦钦礼、德钦巴当等人。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了人们反帝、反殖、要求自由、民主、独立的愿望。吴腊的小说《瑞卑梭》,揭露了西方文化对缅甸社会,特别对某些青年的不良影响,表达了缅甸人民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感。列蒂班蒂达吴貌基的历史小说《那信囊》、《达彬瑞蒂》也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1930年"我缅人协会"(即"德钦党")成立,号召热爱祖国,提倡本国的文字,尊重本国的语言。民族独立运动的激流席卷了文学界。不少作家加入了"德钦"的行列,创作出更富战斗性的作品。德钦丁的《我缅人歌》,回顾了缅甸的光荣历史,鼓舞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斗争。
  
  与此同时,仰光大学的一些师生发起了一场实验文学运动。代表人物有德班貌瓦、德格多貌丹新(即吴埃貌教授)、佐基、敏杜温等。实验文学运动没有强烈的反殖民主义的性质,但这一派作家抛弃了传统的创作方法,趋向浪漫主义。他们的作品简明、清新、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直到现代仍有巨大的影响。
  
  1936年左右,"我缅人协会"中一部分青年人掀起了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热潮,成立红龙书社,翻译、编写了大量书刊,对推动缅甸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吴登佩敏创作的暴露宗教界黑暗的长篇小说《摩登和尚》便是红龙书社出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占领缅甸,文艺界遭到迫害,但仍有一些作家坚持写作。1947年出版的貌廷的长篇小说《鄂巴》,通过农民鄂巴一家的遭遇,反映了40年代缅甸社会的变迁,是当时的一部优秀作品。
  
  4.独立后的缅甸文学(1948~ ) 1948年缅甸获得独立以后,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整理重版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开展了缅甸语言文学的研究工作。缅甸翻译协会(又称文学宫)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并颁发文学奖。
  
  在缅甸独立前后,作家达贡达亚、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创作"新文学"的口号。主张文学要为革命,为人民,要反映现实,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到60年代,上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提倡用口语体写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它们有的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缅甸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遭遇及历史人物;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腐败和虚伪,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对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资产阶级对工农的剥削;有的则力图反映当今社会工、农、知识分子各个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林勇迪伦的《公仆》(1954)表现一个雇农的儿子在生活中挣扎的困境;加尼觉玛玛礼的《不是恨》(1955)描写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吴拉的《监牢与囚犯》(1957)和《战争、爱情与监狱》(1960)则写囚犯的命运;吴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缅甸独立斗争为题材,描绘了1936至1942年间的政治斗争;八莫丁昂的《鄂奥》(1961)描写1930年反英农民运动;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区盛开平原花》(1964)表现那加族人的生活;纳内的《缅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独立斗争时期缅甸北部人民的革命斗争;南达的《誓死保卫伊洛瓦底》(1969)歌颂各族的团结与反英斗争;敏觉的《江喜陀》(1971)讲述江喜陀王重视民族团结建设国家的历史;妙丹丁的《浪击声》(1976)反映恒枝岛附近渔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则反映缅甸民族音乐舞蹈界的情况,这些作品都深受欢迎,且大多获得历届缅甸文学宫颁发的文学奖。
  
  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不少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内达意、八莫纽内、当内瑞以及上缅甸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等。不少作家致力于文学的翻译工作,很多外国名著被介绍给缅甸读者。少数民族文学开始受到重视。文学评论也有所发展,如玛利卡(作家纳内和敏觉两人合作的笔名)编写了5卷《缅甸小说指南》(1968~1973),比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了缅甸小说创作的概况,为研究缅甸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料。
  
  

参考书目
   吴佩貌丁:《缅甸文学史》,仰光,195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