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偁”)撰。因为北宋建都开封(今属河南)﹐称东京﹐故书名《东都事略》。全书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赵匡胤﹐终於宋钦宗赵桓﹐计帝纪十二卷﹐为各代帝王在位时的大事记﹔世家五卷﹐记叙后妃和宗室﹔列传一百零五卷﹐载各种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迹﹔附录八卷﹐列举辽﹑金﹑夏﹑西蕃﹑交阯的情况﹐没有表和志。
王称的父亲王尝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继承父业﹐根据国史﹑实录﹐还採用了野史的资料﹐写成该书。虽然它的内容颇显单薄﹐但是叙事简明扼要﹐有些内容为《宋史》所无﹐或可纠正《宋史》的失误﹐可与《宋史》互相补充﹐为研究宋史不可缺少的资料。清乾隆刊本是该书较好的版本。
《东都事略》,是王称撰写的纪传体北宋史。
王称,字季平,眉州人。父亲王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官任实录修撰。王称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对北宋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就搜集北宋九朝的事迹,加以整理、排比,编辑成一百三十卷的《东都事略》。洪迈编修《四朝国史》时将《东都事略》上奏皇帝,皇帝任王称为承政郎,后任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清朝时王士祯认为《东都事略》和《史记》、《汉书》一样是由父子两代人相继撰写而就。王士祯的看法是有根据的,在王称直秘阁的告词中有“能克绍先志,论次旧闻,裒上成编”的说法。而从“克绍先志”这句话看来,有可能是王赏已经做了一些资料收集及长编草稿的工作,而王称子继父志,继续修撰以成书。因为王赏在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有条件收集北宋九朝的资料。
《东都事略》是一部纪传体北宋史,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九朝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太祖皇帝二卷,仁宗皇帝二卷,徽宗皇帝二卷,其余太宗、真宗、英宗、神宗、哲宗、钦宗各一卷。世家五卷,与其它史书不同的是,世家除记载皇子事迹外,把皇后事迹也放入世家,勒成二卷。列传共一百零五卷,记载北宋九朝政治、军事、学术上的重要人物。附录八卷,包括辽国二卷,金国二卷,西夏二卷,西蕃、交趾各一卷。
《东都事略》撰成后受到时人和后人的好评。洪迈认为此书“非国史所载,而得之于旁搜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征,可以据依”。说《东都事略》保存了大量可资征信的史料。洪迈在撰写《四朝国史》时,有不少材料就引自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平。”并举《东都事略》康保裔不列入“忠义传”,“张方平、王拱辰不讳其瑕疵”,都是具有史识的例子。而对神宗熙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哲宗元符年间的恢复新政的记载更是“三致意焉”。朱π传后附录僧人祖秀所撰的《艮岳记》,虽然在体例上不合史法,亦是以保存史料、据以考证。
但是在南宋时也有人对《东都事略》进行批评。到明朝人拟改重修宋史时才开始推重《东都事略》,并以该书为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可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二书“鼎足而三”,是“考宋史者所宝贵”的重要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信手拈来几条《东都事略》的材料以证明《宋史》记载之有误,如“符彦卿二女为周室后而《宋史》缺其一”;“刘美本姓龚,冒附于外戚,《事略》直书其事,《宋史》采其家传,转为之讳。”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南宋高宗皇帝时曾经三次禁绝私修野史,高宗以后的孝宗、光宗虽然没有禁毁私修野史,但是到了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春天,针对当时私史愈来愈多和民间争相传诵的现实,谏官上书皇帝要求再次下诏禁止野史流布,并在奏疏中开列了北宋以来较为著名的私修史书,而王称《东都事略》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赫然在录,《东都事略》就这样被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