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德育原则的优先性
1)  the preference of moral education principle
德育原则的优先性
2)  prior principle
优先性原则
3)  morality first
德育优先
4)  principle of priority
优先原则
5)  Principle of Government's Morals Priority
政府道德优先原则
6)  principle of system ethics priority
制度道德优先原则
补充资料:德育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制订德育工作计划、选择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
  
  德育原则是人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在中外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代表一定的阶级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很重视"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 》);对人不仅"听其言",更重视"观其行"(《论语·公冶长》);而且采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等原则。孟轲特别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培养,主张一个人要有作为,须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的刻苦磨炼。荀况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以"防邪僻而近中正"(《荀子·劝学》)。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中国古代德育的重要原则,《学记》早就指出"禁于未发之谓豫"。后来(见程颢、程颐)也说"以预为先"。朱熹主张知先行重,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语类辑略》)。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方面,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像时雨春风之于花木一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反对宋明理学,都强调实行、实用等实践原则。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重视道德和道德教育,他针对当时诡辩派的言行不一,崇尚空谈,提出了"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主张心口一致,表里如一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但他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辨,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作为德性涵养的原则。17世纪英国教育家J.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这条原则,后来被法国思想家J.-J.卢梭、英国教育家 H.斯宾塞和意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所采用。18~19世纪,瑞士教育家J.H.裴斯泰洛齐倡导爱的教育,他在《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里描述葛笃德本着"慈母之心"教育孩子,使儿童受到感动。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提出寓教育于教学之中,称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0世纪,美国教育家J.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主张德育中批判的、探讨研究的精神,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杜威的这个思想,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校中的德育仍产生着影响。
  
  苏联教育家Н.К.克鲁普斯卡娅、А.С.马卡连柯提出的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以及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育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进行德育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中国现在学校德育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德育的性质、任务,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力求反映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现在教育界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共产主义方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以身作则原则等。
  
  德育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德育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