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Buddha-nature remaining in all wheat
无情有性
1.
On the Buddha - nature remaining in all wheat and the origin of nature beauty;
"无情有性"与自然美的本源
3) To disregard personal feelings
有理无情
5) no sentiment but reason
非情有性
6) a mercurial temperament
喜怒无常的性情.
补充资料:无情有性
中国佛教天台宗僧人湛然提出的佛性学说。早在南北朝时,有的涅槃学者就主张以真如为佛性,但佛教界一般认为,有情识的众生才能具有佛性,无情识的草木瓦砾并无佛性。唐代华严宗人区分佛性与法性,认为无情草木有法性而不能自觉,不能成佛,故无佛性,唯有能自觉的"有情"众生才含有佛性之法性,才能成佛。湛然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真如缘起",特作《金刚》,提出"无情有性"的学说。他说:"余患世迷,恒思点示,是故寱言,无情有性,何谓点示?一者示迷,无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是故且云,无情有性。若分大小,则随缘不变之说,出自大教;木石无心之语,生于小宗。"认为真如佛性为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绝对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真如佛性的体现,所以对迷妄则应说,一切原本为真如佛性之变观,而真如佛性之显现,不过是令其改变迷妄而已。真如佛性随着不同条件而显现为某种事物,但其有真如佛性则是不变的,这个看法是出自最圆满的佛教;而木石无佛性的看法是非圆满佛教的观点。湛然是破斥华严宗清凉澄观,兼破法藏的学说。湛然此说,一方面增强了"真如佛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它的神圣性和超越性,这表现了它作为一种宗教学说不可克服的矛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