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人际吸引规律
1)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law
人际吸引规律
1.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college campus through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laws;
把握人际吸引规律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2)  the basic law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人际吸引基本规律
3)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人际吸引
1.
This paper discusses w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do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ngle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heory.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产生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进而相互接近而产生感情关系的过程。
2.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to help people who want to become a persona grata in actual life and then improve their work and life.
做事先做人,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本文通过对增进人际吸引的诸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帮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3.
Drawing upon the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we can make the relationship closer,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of the colleges.
我们要利用人际吸引,密切人际关系,疏通沟通渠道,加强学校的凝聚力。
4)  The Rules of Attraction
吸引的规律
5)  Competence [英]['kɔmpɪtəns]  [美]['kɑmpətəns]
人际吸引力
1.
The Influence of Self-Promotion to Competence, Hiring and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应聘者的自我提升策略对其能力、录用及人际吸引力的影响
6)  On Interpersonal Attracktion
论人际吸引
补充资料:人际吸引理论
      说明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平衡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
  
  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G.L.克劳尔和D.A.伯恩于1974年提出,又称强化理论,从古典条件反射理论演变而来。学习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人或物,在人心情好的时候出现时,能通过条件反射与此心情联系起来,从而倾向于受到喜爱。反过来,任何一个人或物,在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出现时,会通过条件反射与此心情联系起来,从而倾向于不受人喜爱。这就是说,人们不仅倾向于喜欢那些奖赏自己的人,不喜欢惩罚自己的人,而且也倾向于喜欢那些与奖赏和愉快有联系的人,不喜欢那些与惩罚和不快有联系的人。在奖赏和惩罚时出现的任何人或物将成为奖赏和惩罚引起的心情的条件刺激物。
  
  学习理论也被用来说明相似性原理。相似的人由于肯定了对方的信念、价值观、人格品质,因此,起着正强化的作用。反之,则起着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平衡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于1958年首先提出,后来由T.M.纽科姆(1961)予以修正。
  
  海德的理论可以简化为P-O-X公式。式中P为个人;O为他人;X为对象。通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平衡和不平衡状态。P-O之间的关系是喜欢不喜欢的情感关系,用+-号表示,P-X和O-X之间的关系是看法一致不一致的统一关系,也用+-号表示。情感关系和统一关系倾向于和谐的平衡状态。如果一个人和他的朋友彼此喜欢,对于某件事看法一致,那么就是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彼此喜欢,但对某件事的看法不一致,就是处于不平衡状态。海德认为,人们力求保持平衡状态,所以二人看法一致可以引起或加强二人间的积极情感,二人看法不一致可以引起或加强二人间的消极情感。下图表示 P-O-X三者间的不同关系造成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如图所示:平衡状态各图凡有负号者其负号都是偶数,说明,有一个消极关系就有另一个消极关系加以平衡,所以结果是平衡的。而不平衡状态各图的负号只是奇数,说明,消极关系没有得到平衡,所以结果是不平衡的。
  
  不平衡结构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转化为平衡结构。如甲乙彼此喜欢,但因甲乙对某事的看法不一致而处于不平衡状态。转化的方法是:或者甲改变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或者甲认为乙实际上与自己看法一致,表现出来的不一致是表面上的。选用什么方法依赖于方法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特点。
  
  纽科姆修正了海德的平衡理论。他认为,P-O-X关系中以P-O关系最为重要。如果P-O关系是正的,海德的模型就可以得到肯定;如果P-O关系是负的,则海德的模型就不一定得到肯定。当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时,则对他赞同不赞同某件事并不关心。人们一般只关心自己与自己朋友的观点是否一致,不关心自己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的观点是否一致。所以纽科姆把P-O关系为负的情况下的这种不关心称之为非平衡关系,以别于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纽科姆认为,在不平衡关系中人们不愿把P-O之间的符号从正的改为负的,而愿意把负的改为正的。这也说明,人们强烈地倾向于正的P-O关系。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喜欢他人而不是不喜欢他人,即使不喜欢他人可能代表一种更平衡的情况。纽科姆把这个现象称为吸引效应。
  
  平衡关系是令人愉快的,能维持下去。不平衡关系是令人不愉快的,是不稳定的。当两个朋友处于不平衡关系中时,两人都可能设法去说服对方改变看法。如果说服成功了,就会恢复平衡。如果两人在许多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又都坚持己见,那么两人之间的友谊可能会逐渐变为冷淡或不喜欢。(见平衡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其主旨是从交往双方的收益和代价的角度考察人际关系。社会交换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人们是寻求强化的;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社会交换理论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吸引的判断基于从关系中获得的收益和代价之比。当收益超过代价时,关系受到重视;当代价大于收益时,则关系不受重视。这里所说的收益和代价的含义相当广泛。U.G.福阿等人提出的6种基本收益是: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信息。这些收益的价值还依赖于提供者。代价大体包括时间、精力、金钱、丧失机会等。无论是收益还是代价都是难于用严格客观的量表来测量的。它们依赖于需要、价值观、交往者的个人经验等。
  
  从社会交换理论派生出来的公平理论强调关系中的公正性。认为关系的稳定性依赖于双方认为公正的准则。公正准则是指每个人从关系中获得与其贡献相适应的收益。如果一个人在关系中贡献大,那么他将取得较大的收益。这里贡献和收益的大小,不完全是客观上的,也指人们看法上的。研究表明,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是进行这类考虑的。近期的研究表明,人们为了长远关系的利益而在短期关系中可能不做这种考虑。公正准则还包括相对需要准则和均等准则。相对需要准则就是每个人获得与其需要相对应的收益,如同住一处的两个人,一个人喜欢整洁与安适的生活环境,另一个人喜欢旅游,那么共同整理房间可满足第1个人的需要,旅游活动可以满足第 2个人的需要。均等准则?侵该扛鋈舜又谢竦玫攘康氖找妫庠诙惺浅<摹#?社会交换理论)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