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周立波创作
1)  literary works of Zhou Libo
周立波创作
2)  Zhou Libo
周立波
1.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Journalistic Works by Zhou Libo;
周立波新闻作品的写作特色
2.
Zhou Libo Is an Outstanding Theorist of Art and Literature;
周立波是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3)  Zhou Li-bo
周立波
1.
The National Style of Zhou Li-bo’s Creation;
周立波创作的民族特色
4)  independent creation
独立创作
5)  A Renew of Libo Zhou
周立波新探
6)  fluctuating work week
波动工作周
补充资料:周立波(1908~1979)
      现代小说家。原名周绍仪。1908年8月9日生于湖南省益阳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在私塾上学,1924年秋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夏毕业。在校期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躲避当地军警追查,1928年初流寓上海,一面谋职,一面自修,同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考入免费的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就读。其间始终坚持自学英语,从英译本转译了一些苏联小说。1932年初,因参加工人罢工斗争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多方面的革命文学活动: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编辑左联内部刊物;编辑《时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担任《生活知识》半月刊文艺专栏主要撰稿人和《文学界》、《光明》的编辑等。这时他用张一柯、张尚斌等笔名经常发表诗、散文和评论;《一九三五年中国文坛的回顾》、《一九三六年小说创作的回顾》等评论文章,对于左翼阵线的新人新作及时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翻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秘密的中国》,对于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和报告文学的兴起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影响了他本人的创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离开上海赴延安,途经西安时被留作战地记者派赴华北抗日战争前线,兼做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的翻译。后又陪同英国和苏联记者在前线走访八路军的一些将领。1938年6月回到武汉,根据前线采访记录创作了报告文学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真实报道了敌后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是抗战初期较好的报告文学作品。接着筹建《抗战日报》和参加《救亡日报》的编辑工作,为此辗转于湖南、广西等地。在广西桂林编辑《救亡日报》期间,完成了40万字的苏联报告文学集《白海运河》的翻译,但全部译稿毁于战火。
  
  1939年12月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编译处长,兼任文学系教员。同时还创作了有浓郁的延安农村生活气息的短篇小说《牛》;以上海狱中生活为题材的一组短篇小说,后结集为《铁门里》(1955)。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后来的整风运动。1944年 2月调《解放日报》社任副刊部副部长,主持文艺版工作。同年冬,随王震将军率领的359旅南下支队深入华南敌后,辗转战斗,与部队战士同历艰险。根据这段战斗经历,他写了《王震将军记》、《王首道同志和别的几个领导者》、《李先念将军印象记》等报告文学,结集为《南下记》(1948)。南下支队回师中原,曾任《中原日报》社副社长。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调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英文翻译。后因内战爆发,返回解放区,旋赴东北,投入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酝酿和创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于1948年完成。《暴风骤雨》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斗争的生活画面,塑造了生动的农民形象,是中国反映土改群众运动最早的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其思想艺术都体现着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的文艺创作新方向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作家个人的艺术风格,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并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三等奖。1950年他参加创作的中苏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和《解放了的中国》,亦同获斯大林文艺奖金。1951年2月到北京石景山钢铁厂深入生活,试图描写社会主义工业建设题材,创作了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在他个人的创作上是一个新的开拓,但作品未能达到作者预期的成功。1955年冬回故乡安家落户,创作又转向农村题材,先后创作了富有乡土情调和个人艺术风格的《腊妹子》、《张满贞》、《山那面人家》、《禾场上》等优秀短篇,结集为《禾场上》(1960)。1959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960年又完成其续篇。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特别是农村各色人物在这场巨变中激剧而微妙的生活和心理的变化,写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老一代农民的蜕变。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暴风骤雨》的姐妹篇,而在艺术上更加成熟。"文化大革命"中周立波长期遭受迫害,1976年重返文坛后,着手反映他那段亲身经历的南下开辟根据地的战斗生活的创作。这时所写的短篇《湘江一夜》,作者自称是创作长篇前的试笔。这个短篇本身也获得1977~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周立波正当新的创作起步时却不幸病逝。他的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文学论文集《文学浅论》(1959)等。
  
  周立波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