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党的宗教政策
1)  The Party's religious policy
党的宗教政策
2)  religious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
3)  Ethnic and religious policies of KMT
国民党民族宗教政策
4)  religious policy
宗教政策
1.
An analysis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 religious policy during Liberation War;
浅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2.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policy made by the CPC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5)  Religious Policies
宗教政策
1.
Wang Min’s religious policies evolved from worshipping Buddhism in the Taizu Reign to worshipping Taoism in the Huizong and Kangzong Reigns in the Ming Dynasty.
王闽的宗教政策经历了太祖朝崇佛到惠宗、康宗朝崇道的变化,景宗朝,崇道政策又被否定。
2.
As a guide,the following virtues and qualities should be possessed: First,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Buddhism culture;second,accurately understand party s religious policies;the last, create and utilize explanatory skills.
在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为了使普通的导游讲解提升为富有文化感染力的导游解说,导游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全面理解佛教文化;二、准确把握党的宗教政策;三、创新运用解说技巧。
3.
The religious polici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was made in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Japanese invaded China through religion,the religious circles launched an anti-Japanese campaign and the former religious policy and the actual religious situation in China were not to the advantage of the religious circles uniting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Japanese.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的宗教政策是在日本利用宗教侵华、宗教界开展抗日活动以及中国当时的宗教国情和在此之前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不利于团结宗教界抗日的社会背景下制定的。
6)  religion policy
宗教政策
1.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our country s religion policy should be carried out .
据此,我国政府制定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是解决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有关宗教问题的行动指南。
2.
Under the guide of rationalistic religious views, Elizabeth I, according to the variable situation, strived to seek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olitics and religion and practiced a mild religion policy.
在政治至上的理性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伊丽莎白审时度势,努力谋求政治与宗教间的平衡,积极推进相对宽和的宗教政策。
补充资料:《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
      斯大林于1926年 4月13日给列宁格勒党组织积极分子做的关于联共(布)中央全会工作的报告,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社会经济内容、道路和方法、积累的来源,以及培养建设干部的意义等问题。载于1926年4月18日《列宁格勒真理报》第89号。
  
  国家工业化  苏联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经过五年的实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结束,在经济发展上进入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工业化。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和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结柢,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苏联在经济上的独立。
  
  社会主义积累的特点和来源  斯大林还论述了社会主义积累的重要意义。认为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工业化的积累来源,而在资本主义包围条件下的苏联,实现工业化只能靠本国的节约,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由于公有制的存在,使苏联有足以保证工业化实现的内部积累的来源,主要是:①采取一切措施,集中国内的余资;②严密堵塞一切漏洞,严防部分余资流入私人资本的腰包而损及社会主义积累;③在每个工业部门中积存一定的储备;④国家手中必须积蓄一定的后备。
  
  斯大林强调说,不能只限于积累,还要善于合理地、节省地使用积累,使积累主要用在满足苏联工业化最迫切需要的方面。合理地、节省地使用积累的必要条件是:①正确而合理地制定工业计划,使计划切合国民经济状况和国家资源的实际,既不能落后于工业发展过程,也不能不顾积累速度,脱离农业,向前跑得太远;②自下而上地精简并健全国家机构;③坚决反对各种放荡风气和铺张浪费现象,爱惜国家财产;④同各种盗窃行为进行不断的斗争;⑤消灭旷工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劳动纪律。
  
  造就大批新的工业建设干部  斯大林认为,如果没有新的人才,没有新的建设干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工业化。党的任务是从工人和苏维埃知识分子队伍中,造就大批的工业建设干部,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并支持他们的工作。
  
  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斯大林在报告中,还具体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①提高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吸引千百万工人群众自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②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而工农联盟的极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农民经济和工业的互相支持,共同发展;③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实行党内民主;④保护并巩固党的统一和队伍的团结,加强党内的纪律。
  
  斯大林的报告回答了当时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苏维埃制度进一步巩固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推动和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