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波兰文学
1)  Polish literature
波兰文学
2)  Polish [英]['pɔlɪʃ]  [美]['pɑlɪʃ]
波兰文
3)  fenlan wenxue
芬兰文学
4)  helan wenxue
荷兰文学
5)  Poland's Mathematic School
波兰数学派
6)  Scottish literature
苏格兰文学
1.
Based on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ies of historical narr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is paperlooks at Scottish literary work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mythicised representations ofWilliam Wallace, the national hero of Scotland, in Scottish literature.
本文以苏格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文本,通过对“历史叙述”和“国家身份”理论的探讨,分析苏格兰文学中民族英雄华莱士形象的神化表征,阐述了苏格兰文学作品中的华莱士叙事如何随时代发展并向当代政治与流行文化渗透,从而影响苏格兰国家身份的建构。
补充资料:波兰文学
      波兰建国于10世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波兰建国以后,接受了天主教。10到13世纪,波兰有文字记载的文献,大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当时,天主教僧侣为了反对所谓"异教"精神,向群众灌输天主教教义,抄印了大批用拉丁文写的经文和关于基督与使徒的故事。在12世纪,出现了加尔·阿诺宁的《编年史》,是用拉丁文写的,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由于采用韵文写作,并保存了许多波兰民歌,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到13世纪,教会开始用波兰文翻译天主教祈祷词供人们阅读,与此同时,出现了第一篇用波兰文写的作品《圣母歌》。除宗教文学外,波兰早期世俗文学如歌谣和神话等,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民间流传。
  
  15世纪中叶,出现了世俗文学作品《英德热伊·邓钦斯基被杀之歌》和《对懒惰农民的讽刺》。这些作品的作者站在封建贵族的立场上,对农民和城市贫民进行了攻击和诬蔑。
  
  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干涉波兰内政,要求限制教会和封建豪强的特权,为中小贵族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创造条件。这一时期,世俗文学逐渐占主要地位。代表作家如卢布林的别尔纳特(约1465~1529)、米·雷伊(1505~1569)和扬·科哈诺夫斯基(1530~1584)的作品开始脱离中世纪宗教内容的束缚,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些作品包括寓言诗、讽刺诗和颂诗等,揭露了教会和封建贵族统治者的贪婪和自私,抨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反映了农村阶级矛盾,歌颂了祖国的强大。其他作家如克·亚尼茨基(1516~1543)、希·希莫诺维茨 (1558~1629)和萨·法·克洛诺维奇 (1545~1602)的作品揭露了社会上层的自私专横和贪财谋利,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上半叶,由于政治腐败和连年战争,波兰国势衰危,社会矛盾尖锐,文学也开始衰落。占统治地位的宫廷文学大多追求形式,内容贫乏。
  
  18世纪末,波兰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但它经历了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的三次瓜分。1794年爆发了塔·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抗俄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爱国和卖国集团之间的斗争。波兰文学进入启蒙运动时期,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过去大为丰富,出版事业和戏剧表演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作品在人民中得到普及和流传。一部分和宫廷皇室关系密切的古典主义诗人、作家如亚·纳鲁谢维奇(1733~1796)、斯·特伦贝茨基(1739~1812)、伊·克拉西茨基(1735~1801)等,在政治上拥护皇权,反对豪强分裂,他们的作品对教会的伪善、豪强的专横残暴、贵族的挥霍浪费和愚昧无知以及宗教迷信等进行了揭露。托·卡·文格尔斯基 (1755~1787) 不仅蔑视教会神权,而且敢于抨击国王,讽刺皇亲国戚。克拉西茨基除创作诗歌外,还创作了波兰第一部长篇小说。另一部分诗人、剧作家如弗·扎布沃茨基(1754~1821)、尤·乌·聂姆策维奇(1757~1841)、沃·博古斯瓦夫斯基(1757~1829)的作品暴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爱国党和保守党之间的斗争,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团结。亚·亚辛斯基(1759~1794)的诗歌反映了要求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进步倾向,号召人民反抗沙俄入侵,保卫祖国。
  
  此外,这时期在诗歌中还出现了"罗珂珂"(原指法国流行的一种纤细、华丽和繁琐的艺术形式)和感伤主义流派,前者模拟法国同一流派的形式,多写带轻浮笔调的短诗;后者则主要表达诗人个人的感受,富有抒情色彩。
  
  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瓜分而灭亡。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军团诗歌"。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约·韦比茨基(1747~1822)的《波兰军团之歌》,以后这首歌成为波兰的国歌。19世纪初,出现了伪古典主义流派。这一派诗人较为保守,他们大多出身贵族,在政治上主张维护封建特权,反对民族起义,对外妥协投降。他们的创作大多模拟古典主义诗歌的形式,作品的内容也较贫乏。
  
  19世纪20年代,波兰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人物是亚·密茨凯维奇 (1798~1855) 、尤·斯沃瓦茨基(1809~1849)和齐·克拉辛斯基(1812~1859)等。1822年,密茨凯维奇第一部诗集《歌谣与传奇》出版,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他的主要作品第二部《诗集》(1823)、《十四行诗集》(1826)、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1828)、诗剧《先人祭》(1832)和长诗《塔杜施先生》(1834)等,揭示了波兰人民在沙皇压迫下痛苦的命运和他们的反抗,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对封建专制和沙俄农奴制度也作了有力的抨击,对波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沃瓦茨基于20年代末开始创作,他的作品如诗剧《科尔迪安》(1834)、《巴尔拉迪娜》(1834)、《贝尼奥夫斯基》(1840~1841)等,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怀念和对大贵族卖国集团的不满。此外,还有安·马尔切夫斯基(1793~1826)、约·博·扎莱斯基(1802~1886)和塞·戈什琴斯基(1801~1876)等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有丰富的艺术想象,运用民间口语,对波兰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流派的主要理论家是毛·莫赫纳茨基(1804~1834)。这一时期的激进派诗人雷·文·贝尔文斯基(1819~1879)、古·艾伦贝尔格(1818~1895)和作家泰·托·叶日(1824~1915)的作品歌颂了波兰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剧作家亚·弗雷德罗(1793~1876)的喜剧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鄙吝和盲目崇外进行了讽刺。小说家约·科热尼奥夫斯基(1797~1863)和约·伊·克拉谢夫斯基(1812~1887)除写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外,还创作了很多历史小说。诗人弗·塞罗科姆拉(1823~1862)、泰·莱纳尔托维奇(1822~1893)、齐·卡·诺尔维德(1821~1883) 和科·乌耶伊斯基(1823~1897)的作品也较有影响。
  
  
  
  
  
  
  40年代初,在华沙还出现了所谓"波兰茨冈派"。这一派诗人思想激进,他们常去农村收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在农奴制压迫下农民的痛苦生活。在小说领域中,还有所谓"热情青年"派,他们的作品对贵族阶级有所批判。
  
  波兰1863年一月起义和1864年农奴解放后,沙皇俄国加紧推行俄罗斯化政策,而波兰资本主义也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口号,其主要宣传者是亚·希文托霍夫斯基(1849~1938)。19世纪80年代,波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兴起。这一时期是波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繁荣时期。一方面,它更广泛和深刻地反映了波兰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状况,揭露了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仅抨击了沙俄和普鲁士等占领者的凶残狡诈,波兰贵族资产阶级的贪婪腐朽、卖国求荣,而且还塑造了大量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对他们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它借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古喻今,歌颂了过去波兰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斗争,对波兰人民反抗沙皇和普鲁士占领者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艺术上,这一时期是波兰小说创作的成熟和繁荣的时期,在典型的塑造、作品结构的严密和语言的精练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主要作家艾·奥热什科娃(1841~1910)、亨·显克维奇(1846~1916)、博·普鲁斯(1847~1912)、玛·科诺普尼茨卡(1842~1910)大多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始创作。奥热什科娃的长篇小说《马尔达》(1872)和《涅曼河畔》(1887),普鲁斯的《前哨》(1885)、《玩偶》(1887~1889)和《法老》(1895),科诺普尼茨卡的长诗《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1892~1906),显克维奇的历史三部曲《火与剑》(1883~1884)、《洪流》(1884~1886)、《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1887~1888)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十字军骑士》(1900)等,在国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
  
  除此以外,作家阿·迪加辛斯基(1839~1902)、扬·拉姆(1838~1886),剧作家约·布利津斯基(1827~1893)、米·巴乌茨基(1837~1901)的作品,以及文学史家彼·赫米耶洛夫斯基(1848~1904)所著多卷本《波兰文学史》,都较有影响。
  
  斯·热罗姆斯基 (1864~1925)和弗·莱蒙特(1867~1925) 于90年代初开始创作。热罗姆斯基的长篇小说《无家可归的人们》(1900)、《灰烬》(1902~1903)和剧本《玫瑰》(1909),莱蒙特的《福地》(1897~1898)和《农民》(1904~1909),以及弗·奥尔坎(1876~1930)、安·斯特鲁格(1871~1937)、瓦·谢罗谢夫斯基(1858~1945)、剧作家斯·韦斯皮扬斯基(1869~1907)、加·扎波尔斯卡(1860~1921)、诗人亚·阿斯内克(1838~1897)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反映了波兰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状况。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革命诗歌和资产阶级象征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前者热情歌颂了波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抗俄民族解放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博·切尔文斯基(1851~1888)的《红旗歌》(1881)和瓦·希文齐茨基(1848~1900)的《华沙革命歌》(1883),它们曾流传到俄国。列宁读后很赞赏,并说:"必须为俄国创作这样的歌曲。"象征主义文学以诗人、剧作家斯·普日贝谢夫斯基(1868~1927)为代表,他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这些作家的作品宣扬个人中心主义和悲观消沉的思想情绪,但其中有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反抗和不满。
  
  1918年,波兰获得独立。1926年5月,约·毕苏茨基上台,他在国内实行法西斯专政,镇压共产党和民主力量,对外投降希特勒德国,终于导致波兰于1939年9月被德国法西斯灭亡。这一时期的文学流派虽然很多,但进步和革命文学仍占主要地位。现实主义作家玛·东布罗夫斯卡(1889~1965)的长篇小说《黑夜与白昼》(1932~1934)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的作品。卓·纳乌科夫斯卡(1885~1954)、扬·维克托尔(1890~1967)、古·莫尔青内克(1891~1963)、波·戈亚维琴斯卡(1896~1963)和海·古尔斯卡(1898~1941)的作品反映了波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民族压迫。诗人尤·杜维姆(1894~1953)、安·斯沃尼姆斯基 (1895~1976)、亚·伊瓦什凯维奇 (1894~1980)等于20世纪20年代末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他们的作品抨击了帝国主义战争狂人和法西斯政府压迫人民的罪恶。莱·克鲁奇科夫斯基(1900~1962)的长篇小说《科尔迪安和乡下佬》(1932)、万·华西列夫斯卡(1905~1964)的《祖国》(1935),描写了工农群众为民主、自由的波兰而进行的斗争。弗·布罗涅夫斯基(1897~1962)的诗歌继承了19世纪末革命诗歌的传统,歌颂了广大工农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
  
  在波兰被德国法西斯侵占期间,许多作家流亡国外,创作了富于爱国主义热情的作品;一部分作家在国内参加了游击战争,同时创办地下刊物,发表了许多反映他们反法西斯战斗生活的诗歌。
  
  1944年波兰解放初期,纳乌科夫斯卡的报告文学集《颈饰》(1946)、卡·布兰迪斯(1916~
  )的长篇小说《不可征服的城市》(1948)、耶·安德热耶夫斯基(1909~
  )的短篇小说集《夜》(1945)和长篇小说《灰与金刚钻》(1948)、塔·博罗夫斯基(1922~1951)的短篇小说集《和玛丽亚告别》(1948)、耶·普特拉门特(1910~
  )的长篇小说《现实》(1947)和康·伊·加尔琴斯基(1905~1953)的诗歌等,反映波兰人民战前、法西斯占领期间和战后初期的生活。卢·鲁德尼茨基(1882~1968)的回忆录《旧的和新的》(1942~1950)写一个革命者在战前的战斗生活和他的成长过程。
  
  50年代出现了一批反映波兰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与此同时,伊·聂维尔利(1903~
  )的《一个人的道路》(1952)、布兰迪斯的《公民们》(1954)、《两次大战之间》(1948~1951)、普特拉门特的《九月》(1952)、博·切什科(1923~
  )的《战斗的青年一代》(1951)等,也反映了波兰人民战前的反法西斯斗争和战后生活。亚·伊瓦什凯维奇于1956至1962年间发表的长篇小说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在戏剧方面,莱·克鲁奇科夫斯基的《德国人》(1949)、《罗森堡夫妇》(1954)等写得较为成功。
  
  1956年以后,波兰文学中出现了所谓"黑色文学"(指反映波兰社会阴暗面的文学)和"清算文学"(指反映波兰过去在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马·赫瓦斯科(1935~1969)等。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波兰文学作品的题材和流派较多,如生产题材、战争题材、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等,从各方面反映了波兰的社会生活。
  
  

参考书目
   K. Wyka,J.Ziomek, Historia Literatura Polskiej (Renesans), Warszawa, 1973.
   K.Wyka, M. Klimowicz, Historia Literatury Polskiej (O▂wiecenie), Warszawa,1975.
   S.凩ótkiewski, Literatura Polska (1918~1975), Tom(1918~1932), Warszawa, 1975.
   K.Wyka, H. Markiewicz, Historia Literatury Polskiej(Pozytywizm), Warszawa, 1978.
   M.Stepień, A. Wilkoń, Historia literatury polskiej wzarysie, Warszawa, 1978.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