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中国合作运动
1)  Chinese cooperation campaign
中国合作运动
2)  cooperate in a movement
在运动中合作
3)  cooperative movement
合作运动
1.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ystem and Effect——Analysis about the operating effect of r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on the Jiangning experimental coun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体系与效果的辨证——民国时期江宁实验县乡村合作运动运作效果考析
2.
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conomy:a Research Centered with Wuxi County of Jiangsu Province
合作运动与乡村经济的近代转型:以江苏省无锡县为中心的考察
3.
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credit cooperation was implemented in rural areas to save the rural economy in early half 20th century.
基于此,人们在反思检讨合作运动缺憾与不足基础上,对中国合作金融制度与体系建设的学理探讨:包括合作金融内涵;体系建设路径、组织体系层级、与农业金融区别和联系、中央合作金库地位及目标等。
4)  cooperation movement
合作运动
1.
The Significance of Ethics Spirit in "Cooperation Move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operative Healthcare System;
论“合作运动”中伦理精神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意义
5)  Chinese athletes
中国运动员
1.
Countermeasure we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carry out humanism Olympic in Chinese athletes.
从运动员实践“人文奥运”的角度,就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进行阐述,指出当前运动员精神缺失的不良现象,提出了中国运动员实践“人文奥运”的思路与措施。
6)  Chinese plateau Hezuo pig
中国合作猪
补充资料: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Nonviolent and Noncooperation Movements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3月~1934年4月) 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3 月12日,他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4~6月,在吉大港、白沙瓦和绍拉普尔相继发生反英起义,结果近3万人被捕。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年10月~1941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V.A.J.林利思戈勋爵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先后辞职,以示抗议。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自己门生A.V.巴韦以及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分公开发表反战演说,悉遭逮捕。11月《哈里詹》周刊被查封,被捕者近3万人,斗争再次受挫。
    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1944年5月24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印度人民要求独立呼声甚高。为打破政治僵局,巩固统治,英国于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退出印度运动结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