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第三期儒学(儒学第三期之发扬)
1)  the Third Period of Confucianism
第三期儒学(儒学第三期之发扬)
2)  The third period of Confucian
儒学第三期发展
1.
"The third period of Confucian" is one of Du Weiming s theories, Du Weiming hold that Confucian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gloomy condition to a turn for the better.
杜维明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海外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最先在大陆讲授“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海外学者。
3)  Three Epochs of Confucianism
三期儒学
4)  the fourth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儒学第四期
5)  theory of "three stages of Confucian history"
"儒学三期"说
6)  early confucianism
早期儒学
1.
To evaluate Confucius and early Confucianism in th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or to infer the concepts of science and democracy from Confucianism, or even to interpret Confucius as the forerunner of revolution, is to deviate from Confucius original intention of initiating a new school.
以知识理性为标准衡量孔子与早期儒学,或让儒学承担开出科学民主的重任,乃至把孔子解释为革命的先行者,实都偏离了孔子创学的初衷。
2.
After making a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Cao Cao and the early Confucianism symboliz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before Qin Dynasty,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Confucianism absorbs and dissolves the thoughts of Faism continually stage by stage.
在对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及曹操本来面目作了一番较为严格地审视后发现:儒学不断地而又分阶段地吸收溶化着法家思想。
补充资料: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1933~1945) 
Third Reich 

    A.希特勒统治下的德意志帝国的非正式名称。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菲奥雷的约阿基姆对经文的解释,指圣父、圣子、圣灵统治的第三个时期。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会上用这一名称比喻纳粹统治下的德国。希特勒认为他继承了德国历史上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建立的第一帝国、O.von俾斯麦创建的第二帝国的传统,而这两个帝国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骄傲和光荣,他把自己建立的帝国看成是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的延续,所以称第三帝国 。纳粹党每年9月召开代表大会,在出售的明信片上印着腓特烈一世、俾斯麦、P.von兴登堡 和希特勒的肖像,上面附有一行文字:“国王(指腓特烈)所征服的、亲王(指俾斯麦)建成的、元帅(指兴登堡)、士兵(指希特勒)拯救和统一的德国。”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第三帝国的形成 魏玛共和国末期,世界性经济萧条成为纳粹党攫取政权的重要条件。1932年7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在大资本家、容克地主的支持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希特勒执政后,组成纳粹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联合政府  。为了在1933年3月初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国会中的多数,法西斯分子策划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共产党人,以此为借口,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一切反法西斯主义者。德共领袖E.台尔曼于3月3日被捕(后于1944年在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被杀害)。纳粹党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国会中的多数后,希特勒政府立即于3月23日操纵国会通过授权法,取得立法权、批准同外国缔约等独裁大权,奠定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基础。国会名存实亡,议会民主不复存在,宪法规定的人民的权利被剥夺一空,国家机构法西斯化。共产党、社会民主党、民族人民党等先后被勒令解散。7月14日通过禁止组织新政党的法律,纳粹党被宣布为德国的唯一政党,从而建立起一党独裁统治。12月1日通过党国统一法,确立纳粹党及其所属的冲锋队组织在各级国家机构中的统治地位。冲锋队和党卫军先后接管警察 、谍报、保安、监狱、法院等专政机器,发展盖世太保,遍设集中营,握有对人民的生杀大权,成为凶恶的法西斯专政工具。工会、农会及其他群众组织均由纳粹控制的相应组织取代。纳粹党还控制电影、戏剧、广播等传播媒介和教会学校,并通过其进行纳粹宣传。1933年4月7日通过的文职人员法,清洗了中央、邦、市政府中所有非雅利安人官员、教员、公证人员和许多其他公务人员。司法体系被打破,任意实行秘密审讯或即决裁判。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在兴登堡死后希特勒自任国家元首,集元首和总理大权于一身。1935年9月15日通过纽伦堡法,疯狂迫害德国犹太人,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掠夺他们几十亿马克的财产。1934年1月20日颁布的全国劳工管理法规定,禁止罢工,甚至连工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也被剥夺。政府通过建造机场、兵营、高速公路等公共工程,以手工劳动代替机器操作以及实行公役义务制、义务兵役制等措施,到战争爆发前夕安排600万人就业。随着经济复苏和高涨,德国法西斯重整军备的步伐大大加快,从而导致工资下降,国家财政赤字上升。
    希特勒政府当政伊始,就改组德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军火工业。1933年4月德国工业全国联合会向希特勒提出“把经济措施与政治需要协调一致”的重建德国的工业计划。同年10月,德国退出国际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3月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通过国防法和兵役法,并规定实施义务兵役制,建立50万人的陆军常备军,加速建立海、空军,6月签订的德英海军协定确定德国舰队总吨位可达英国的1/3。1936年9月,H.戈林成为扩军备战的总监督人,同年10月制订的四年计划将国民经济引向军事轨道。1939年,军费支出占国家预算的60%。纳粹德国拥有作战飞机达8295架,各类战舰170艘,士兵140万人。德国变成欧洲主要战争策源地。
    对外政策 纳粹政权一贯推行法西斯主义的民族侵略政策。宣称德意志民族是主宰民族,力图破坏《凡尔赛和约》后的欧洲秩序,建立超过1914年疆界的大德意志国家,称霸欧洲,因此对外扩张侵略成为其全部政策的基础。建国初期,由于外交上的孤立和军事实力的薄弱,纳粹德国对邻近国家一再表示“和平”意愿,1934年1月同波兰签订互不侵犯条约。6月希特勒访问意大利,拉拢B.A.A.墨索里尼。1935年萨尔区重归德国后,开始向外扩张。1936年3月悍然进军非武装区莱茵兰,4月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0~11月建立德意日轴心(见三国同盟)。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发动侵略战争的计划,要求“不迟于1943年至1945年采取行动”,确定征服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具体目标。希特勒利用西方国家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1938年3月兼并奥地利,9月与美、法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吞并捷克的苏台德地区。1939年3月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见慕尼黑会议)。
   
   

地图:纳粹德国的扩张(1935.3-1939.3)


   
    第三帝国的覆灭   德国法西斯在1939年8月23日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同年9月1日突然进攻波兰,迫使英法宣战,挑起全面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德国法西斯先后占领欧洲、非洲14国后,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侵苏战争。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又对美国宣战。战争初期,德军在东线曾推进到莫斯科近郊,南线迫近苏伊士运河,西线进抵英吉利海峡,在这一广大地区内进行了疯狂的统治和野蛮的掠夺。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失败,苏军开始反攻。次年英美联军在诺曼底登陆,年末进逼莱茵河,苏军则解放巴尔干半岛。1945年苏军攻入德国境内,盟军渡过莱茵河。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三帝国覆灭。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