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ttacking source
侵蚀源
2) headward erosion
溯源侵蚀
1.
made the headward erosion of the Yellow River stronger,meanwhile the re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 made it down erosion power stronger.
5万a前后的共和运动使得黄河溯源侵蚀加剧,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导致黄河切蚀能力加强,并于距今1。
2.
The headward erosion is being cut down by the brooklets along the joints.
有的是沿着节理发育的深切溪沟溯源侵蚀 ,其源头已经伸入到了河流阶地之中 ,使阶地面遭受切割 ;有的是阶地面被数条溪沟分割之后 ,胜似滑坡而非滑坡 ;有的是残积坡积层沿着阶地前缘斜坡的部分均质岩层层面顺层滑落 。
3.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the Hukou Waterfall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eadward erosion rates of the waterfall during the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racing back to about 4000 years were obtained.
通过黄河壶口瀑布河段实地考察和测算,得出了瀑布近4000年来不同时期的溯源侵蚀速度。
3) back erosion
朔源侵蚀
5) head-cut
溯源侵蚀
1.
According to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Dongzhiyua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ead-cuts are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黄土高塬沟壑区沟头溯源侵蚀非常普遍,已经对塬面地区的土地、农田、村庄民居、道路和工厂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2.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ituation of head-cuts in Xifeng area, Ning county and Qingcheng county on Dongzhiyuan.
详细调查了董志塬地区的西峰区、宁县以及庆城县的沟头溯源侵蚀情况,并对近年来发生前进的沟头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量和地形地貌特点分析,对董志塬沟头溯源侵蚀整体情况做出概括。
6) headwater erosion
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补充资料:河外射电双源和多重源
河外射电展源中最典型的也是数量最多的(占40%)一种是双源。双源的最普遍的特征是,在相隔几万至两百万光年的距离上形成两块射电瓣(又称为子源)。证认出的光学对应体(星系或类星体)往往位于此两子源连线的中心。子源的远离光学母体的外边缘处射电亮度变化很陡,而且更接近最大值(此区域常是1″量级大小的致密成分),而向光学母体方向的则是亮度逐渐减弱的辐射延伸部分。最典型的代表是天鹅座A(见射电星系)。有时,光学母体两边是以两个强的外子源为主体的多个子源的组合结构,但仍然成为近似对称分布的所谓多重源。这种直线和对称排列的双源特征,在其所属的光学母体的致密射电区内有时能重现,就是说在不到双源的10-4~10-5的范围内,即在光学体小于0奬01(或几十光年)的区域内,仍然有成双的小致密源出现,而且里、外双源的连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3C326、33C111、3C390.3、3C405等射电源。
双源的普遍特性,如流量不变化,具有幂律谱 (Sv∝v-α,平均频谱指数α 约为0.75), 有百分之几的线偏振而没有圆偏振,磁场为10-4~10-5高斯,射电光度强(1040~1045尔格/秒), 能量高(1058~1081尔格)等等都与一般展源相同。对双源已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统计,得出的结果是两个子源的流量密度相差不大,平均只差40%。两个子源与光学母体的距离也相差不大,双源中较亮的子源更靠近光学母体,直径较小,频谱较平。两个子源之间的距离约为子源直径的 2~4倍。在双源间距为 6~100万光年的范围内,不同射电源的子源大致以同样方式膨胀和相互分离, 形成了从中心向外抛射的圆锥体(圆锥角约20°~50°)。源的光度越大,双源之间的距离越大,抛射圆锥也就越窄。射电源主轴方向(两个子源的连线方向)与光学星系主轴方向成各种交角,表明二者没有相关性。同样,射电源主轴与偏振方位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全部双源为例进行统计,没有发现射电光度与频谱指数或展源直径或光学亮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子源明亮头部的线偏振只有百分之几,而在延伸向光学母体的局部地区的线偏振则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
双源和多重源的这些特性提出了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①成双的对称性和一线排列问题;②在极其稀薄的介质中,子源抛射膨胀成形而不瓦解的约束机制问题;③巨额能量的来源和转换方式以及如何向子源进行输运的问题。目前流行的模型基本上有三种:等离子体团抛射及膨胀,大质量物体的一次抛射,连续喷射束。
参考书目
A.G.Pacholczyk,Radio Galaxies,Pargamon Press, Oxford, 1977.
双源的普遍特性,如流量不变化,具有幂律谱 (Sv∝v-α,平均频谱指数α 约为0.75), 有百分之几的线偏振而没有圆偏振,磁场为10-4~10-5高斯,射电光度强(1040~1045尔格/秒), 能量高(1058~1081尔格)等等都与一般展源相同。对双源已进行了大量的观测统计,得出的结果是两个子源的流量密度相差不大,平均只差40%。两个子源与光学母体的距离也相差不大,双源中较亮的子源更靠近光学母体,直径较小,频谱较平。两个子源之间的距离约为子源直径的 2~4倍。在双源间距为 6~100万光年的范围内,不同射电源的子源大致以同样方式膨胀和相互分离, 形成了从中心向外抛射的圆锥体(圆锥角约20°~50°)。源的光度越大,双源之间的距离越大,抛射圆锥也就越窄。射电源主轴方向(两个子源的连线方向)与光学星系主轴方向成各种交角,表明二者没有相关性。同样,射电源主轴与偏振方位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全部双源为例进行统计,没有发现射电光度与频谱指数或展源直径或光学亮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子源明亮头部的线偏振只有百分之几,而在延伸向光学母体的局部地区的线偏振则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
双源和多重源的这些特性提出了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①成双的对称性和一线排列问题;②在极其稀薄的介质中,子源抛射膨胀成形而不瓦解的约束机制问题;③巨额能量的来源和转换方式以及如何向子源进行输运的问题。目前流行的模型基本上有三种:等离子体团抛射及膨胀,大质量物体的一次抛射,连续喷射束。
参考书目
A.G.Pacholczyk,Radio Galaxies,Pargamon Press, Oxford, 1977.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