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深度悖论
1)  in-depth paradox
深度悖论
1.
However, it will fall into an in-depth paradox and be untenable within the Confucian framework because Mencius also advocates the principle of love with distinctions, which gives consanguineous affection the supreme position in human life.
但由于孟子同时又提出了“爱有差等”的原则,明确赋予血缘亲情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就导致他的推恩说陷入深度悖论,在传统儒家的理论架构内无法成立。
2.
So it finally falls into an in-depth paradox.
但进 一步的分析可以表明:由于坚持上帝至上的神本主义立场,基督宗教提倡的这种“爱人如己”必然 呈现出鲜明的宗教团体性,甚至还会引发宗教仇恨,从而最终陷入难以消解的深度悖论
2)  paradoxical degree
悖论度
1.
On the base of these remarks, through the principle of situation and the conception of paradoxical degree, we can clarify the essence of Ross paradox and it s methodological value.
在评述以往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语境原则的讨论和"悖论度"概念的引入,可以进一步澄清罗斯悖论的实质及其方法论价值。
3)  institutional dilemmas
制度悖论
1.
This paper states that buffer organization is an effective organization for de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ase on which I hold some new idea of institutional dilemmas in this paper.
本文认为,中介组织是我国高教系统进行分权的有效载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我国高教系统分权中的"制度悖论"进行了新的解读。
4)  allais's paradox of system stimulation
制度激励悖论
5)  identity paradox
身份制度悖论
1.
The identity paradox of NPC deputy(IPND) is produced when a NPC deputy integrates the executive power and supervisory power.
部分人大代表集执行权与监督权于一身,产生了人大代表身份制度悖论。
6)  Literary regulation paradox
文学制度悖论
1.
Literary regulation paradox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 essentially.
文学制度悖论归根结底是主体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间的矛盾,主体在文学传统、价值追求的悖论和文化资本的争夺中,处于一种被询唤的尴尬境地,制度写作为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文化策略。
补充资料:EPR悖论
      A.爱因斯坦、B.波多尔斯基和N.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又称 EPR论证。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当我们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却能确定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时,必定存在着一个物理实在的要素对应于这个物理量,即实在性判据。他们认为,量子力学不满足这些判据,所以是不完备的。在论证中,爱因斯坦等人设想了一个测量粒子坐标和动量的思想实验,后来D.玻姆把它简化为测量自旋的实验:考虑两个自旋为 1/2的粒子A和B构成的一个体系,在一定的时刻后,使A和B完全分离,不再相互作用。当我们测得 A自旋的某一分量后,根据角动量守恒,就能确定地预言 B在相应方向上的自旋值。由于测量方向选取的任意性, 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应都能确定地预言。所以他们认为,根据上述实在性判据,就应当断言B自旋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同时具有确定的值,都代表物理实在的要素,并且在测量之前就已存在,但量子力学却不允许同时确定地预言自旋的 8个分量值,所以不能认为它提供了对物理实在的完备描述。如果坚持把量子力学看作是完备的,那就必须认为对A的测量可以影响到B的状态,从而导致对某种超距作用的承认。EPR 实在性判据包含着"定域性假设",即如果测量时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对第一个体系所能做的无论什么事,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在的变化。人们通常把和这种定域要求相联系的物理实在观称为定域实在论。
  
  围绕着EPR悖论,物理学界和哲学界一直有争论。N.H.D.玻尔对EPR实在性判据中关于"不对体系进行任何干扰"的说法提出异议,认为在测量过程中虽然没有对B施加力学干扰,但由于作用量子的不可分性,微观体系和测量仪器构成了一个整体,测量安排是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条件,而对体系未来行为所预言的可能类型正是由这些条件决定的。这样, EPR关联性就可以在量子力学范围内得到合理的解释。对 EPR论证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针对其定域性假设。20世纪70年代以来,根据对J.S.贝尔提出的定域隐变量理论关于相关体系的关联度的判别式(简称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研究),倾向于否定建立在定域性假设基础上的定域隐变量理论,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定域实在论的怀疑。这意味着把世界看作由空间上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组成的看法不一定普遍成立,支持了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