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ugouqiao Incident
芦沟桥事变
1.
after Lugouqiao Incident,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many intellectuals have taken a historical change.
但是,“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芦沟桥事变后,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政治态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迅速地从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消极甚至冷漠中走出来,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战争的行列,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了相当大的历史贡献。
3) Baowei Lugou Qiao lianhe gongyan
《保卫芦沟桥》联合公演
4) Lucaogou Formation
芦草沟组
1.
Analysis on the Oil Shal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Lucaogou Formation in Dahuangshan Area;
博格达山北麓大黄山地区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2.
The distrib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Lucaogou Formation of Permain in Santanghu basin;
三塘湖盆地二叠纪芦草沟组分布及其意义
3.
It is the key target for oil gas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位于三塘湖盆地中部的马郎凹陷是油气重点区带之一,面积1500 km2,区内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主要勘探目的层。
5) Hulugou
葫芦沟
6) Luhua gully
芦花沟
1.
Luhua gully is a branch of middle reaches of Heishui River in Minjiang River system, a great number of debris flows result in serious damage and threat in Luhua Town of Heishui County.
芦花沟是岷江水系黑水河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泥石流,对黑水县城芦花镇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威胁。
补充资料:芦沟桥
亦称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城西南13公里,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金代称卢沟河)的联拱石桥。
这座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的南北交通要津,也是军事要地,因而建卢沟桥。桥全长212.2米,计入两端桥堍共长约266.5米。全桥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据近年实测,各孔净跨径如表:各孔矢跨比约 1/3.5至 1/3.7,拱圈轴线为单心圆弧,拱圈宽 8.4米,拱圈厚度除东起第一、二孔为0.5米外,其余各孔为0.88~1.00米。全桥有十个墩,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墩上游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其尖头部装有一根三角形铁柱,用以加强。基础为木桩基。原桥面行车道宽7.6米,用石料铺砌,桥面两侧筑有石栏,石栏柱北侧有140个,南侧有141个,石栏柱间距约1.8~2.0米,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雕饰工巧,姿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头数众多,有"数之辄不尽"之说。据详查记录,石狮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题字"卢沟晓月"。
芦沟桥于元、明两代曾经修缮,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水溢、桥圮,东北十二丈重修,即今东起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是金代原建。
芦沟桥建成至今已790多年,主拱圈石料已有风化剥落和灰缝残缺的现象,东起第五、第六孔尤为严重。拱上填料原为散体,经多年洪水淹没,局部冲淘,多有空洞。但这座桥仍有较大的承载能力。1975年曾进行承载力的试验,采用轴距为1.5米的15个轴的挂车,进行分级加载,每级均往返运行,最终加载至429吨,实测跨中瞬时最大挠度值在第五孔、第六孔分别为0.52毫米和0.49毫米,相当跨径的1/25000,全桥各孔均变形甚微,受力处于弹性阶段。1976年春,安全通过了载运特大型货物的总重量为 400吨的平板车。现今芦沟桥仍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较详细的记载。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在此发生,又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从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见彩图)
这座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的南北交通要津,也是军事要地,因而建卢沟桥。桥全长212.2米,计入两端桥堍共长约266.5米。全桥有11孔,各孔的净跨径和矢高均不相等,采用边孔小、中孔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据近年实测,各孔净跨径如表:各孔矢跨比约 1/3.5至 1/3.7,拱圈轴线为单心圆弧,拱圈宽 8.4米,拱圈厚度除东起第一、二孔为0.5米外,其余各孔为0.88~1.00米。全桥有十个墩,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墩上游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其尖头部装有一根三角形铁柱,用以加强。基础为木桩基。原桥面行车道宽7.6米,用石料铺砌,桥面两侧筑有石栏,石栏柱北侧有140个,南侧有141个,石栏柱间距约1.8~2.0米,柱高1.40米,各柱头上刻有石狮,雕饰工巧,姿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头数众多,有"数之辄不尽"之说。据详查记录,石狮共有485头。石柱间嵌石栏板,高85厘米,桥两端各有华表、御碑亭、碑刻等,桥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题字"卢沟晓月"。
芦沟桥于元、明两代曾经修缮,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水溢、桥圮,东北十二丈重修,即今东起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是金代原建。
芦沟桥建成至今已790多年,主拱圈石料已有风化剥落和灰缝残缺的现象,东起第五、第六孔尤为严重。拱上填料原为散体,经多年洪水淹没,局部冲淘,多有空洞。但这座桥仍有较大的承载能力。1975年曾进行承载力的试验,采用轴距为1.5米的15个轴的挂车,进行分级加载,每级均往返运行,最终加载至429吨,实测跨中瞬时最大挠度值在第五孔、第六孔分别为0.52毫米和0.49毫米,相当跨径的1/25000,全桥各孔均变形甚微,受力处于弹性阶段。1976年春,安全通过了载运特大型货物的总重量为 400吨的平板车。现今芦沟桥仍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芦沟桥久已闻名中外。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行纪》一书,对这座桥有较详细的记载。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在此发生,又称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从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开始了,芦沟桥因此成为有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建筑物。(见彩图)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