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on-main class room form
非主课堂教育形式
2) autonomous class teaching
自主式课堂教学
1.
Micro-analysis of the teacher role in the autonomous class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大学英语自主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探微
2.
This paper,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indicates that autonomous class teaching is a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learners,teachers,tasks and resources,and then defines the teacher s role as a mediator in this system.
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提出自主式课堂教学是学习者、教师、任务与材料等多因素的动态协调过程,确立了教师在该自主学习体系中的学习中介者角色。
3) classroom education
课堂教育
1.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i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students activity,and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is a good supplement to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nd their organic combin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oad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阐明了课堂教育是学生活动的主战场,而课外教育则是对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两者的有机结合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
As far as the talents education is concerne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following methods are helpful in putting the plan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to effect, such as judging the status quo of classroom education in College Chinese, resetting the basic point of it, and putting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ducation approach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ss qualified education targets.
站在21世纪人才培养的教育高度,审视《大学语文》课堂教育现状,重新设定《大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思想基点,并针对教学对象的素质偏差,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将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
5) CAI classroom education
CAI课堂教育
补充资料:形式教育
也称形式训练 (formal discipline) ,形式陶冶(formal training);心智训练(mental discipline),心智陶冶(mental training)。同实质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学校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种教育理论。
在西方,形式教育论或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
心体说始于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他认为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人兼有这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笛卡儿是二元论者。官能心理学就是依据心体说,以为心灵这个实体存在着各种官能;官能是心灵进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官能心理学在18世纪以明确的心理学面貌出现。德国哲学家F.von C.沃尔夫可以说是近代官能心理学的建立者。他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并使它发展起来。在1743年出版的《理性心理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心灵是一个统一体,但是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官能;心灵时时在参与各种个别的活动,正如整个身体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事许多不同的活动一样。沃尔夫依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心灵有生长的官能、欲求的官能、感觉的官能、运动的官能和理性的官能等 5种官能的分类,把人的心灵分为两类官能:①认识官能,即知的官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和纯粹的推理。推理官能是指明确区别、形成判断的能力。②欲求官能,即情的官能,包括愉快不愉快的感情和意志作用。后来,德国心理学家J.N.泰滕斯在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愉快和痛苦的感情以及意志,即知、情、意。到18世纪末,公认的官能就概括为知、情、意三种。
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
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 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 洛克在《关于理解的指导》(1706)中,发挥的是他的一些形式教育的思想。但在《人类理解论》(1690)和《教育漫话》(1693)中,洛克从感觉论出发,论述的却是他的实质教育的理论。
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倡实科教育,强调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学的实质教育论兴起,于是在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在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或着重基础知识教学等问题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知识教学是互为条件的统一过程。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在于设想官能因纯形式训练而得到发展,并使迁移的条件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它所依据的官能心理学把心理理解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并且把各种官能看作各自孤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见实质教育)。
在西方,形式教育论或形式训练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在近代,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而官能心理学来源于心灵实体说,简称心体说。
心体说始于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他认为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人兼有这两种实体: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笛卡儿是二元论者。官能心理学就是依据心体说,以为心灵这个实体存在着各种官能;官能是心灵进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官能心理学在18世纪以明确的心理学面貌出现。德国哲学家F.von C.沃尔夫可以说是近代官能心理学的建立者。他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并使它发展起来。在1743年出版的《理性心理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心灵是一个统一体,但是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官能;心灵时时在参与各种个别的活动,正如整个身体在不同的时间里,从事许多不同的活动一样。沃尔夫依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心灵有生长的官能、欲求的官能、感觉的官能、运动的官能和理性的官能等 5种官能的分类,把人的心灵分为两类官能:①认识官能,即知的官能,包括感觉、想象、记忆、注意和纯粹的推理。推理官能是指明确区别、形成判断的能力。②欲求官能,即情的官能,包括愉快不愉快的感情和意志作用。后来,德国心理学家J.N.泰滕斯在沃尔夫的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愉快和痛苦的感情以及意志,即知、情、意。到18世纪末,公认的官能就概括为知、情、意三种。
形式教育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
①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展起来。除了练习或训练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发展官能。人们的一切能力,都是从练习而来的,记忆力因记忆而增强,想象力由想象而长进,推理力以推理而提高,等等。这些能力,如果得不到练习,就会减退、变弱。因此,主要的任务就是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种官能的心智练习。
②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灌输给他们。如果他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去吸收。所以知识的掌握在教育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力的发展。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就是学习的东西被遗忘了,却仍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因此,不必重视课程和教材的实用性,而要重视它们的训练作用。沃尔夫和其他官能心理学家,原来是反对学习古典课程的。然而,当古典课程被认为是训练官能最优良的工具时,形式教育与古典课程就相互提携起来。
③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自动产生的结果。形式教育论是一种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通过一定的训练,使心灵的官能或某种官能得到发展,就能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学生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会对学习其他的课程和教材有很大的好处。这是由于从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的学习中,提高了的比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适应别的情境,能够转移到其他课程和教材的学习上去。因此,官能训练及其迁移的作用和价值,就成为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的一个重要依据。
英国教育家J.洛克往往被认为是形式训练论的倡导者。他说:"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并无必要,我只认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 这一论点被奉为形式教育的圭臬。 洛克在《关于理解的指导》(1706)中,发挥的是他的一些形式教育的思想。但在《人类理解论》(1690)和《教育漫话》(1693)中,洛克从感觉论出发,论述的却是他的实质教育的理论。
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对欧、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曾有很大的影响。它所维护的,是文艺复兴以后旨在培养资产阶级统治人才的古典教育方向;强调古典语言、文字和古代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轻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提倡实科教育,强调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学的实质教育论兴起,于是在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在强调发展学生能力或着重基础知识教学等问题上,形成了两派对立的局面。
现代教学论认为,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基础知识教学是互为条件的统一过程。形式教育论的片面性在于设想官能因纯形式训练而得到发展,并使迁移的条件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它所依据的官能心理学把心理理解为独立的精神实体,并且把各种官能看作各自孤立的心理现象,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见实质教育)。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