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首页 -> 词典 -> 民族史学科
1)  the discipline of ethnic history
民族史学科
2)  National historiography
民族史学
1.
Nationality,National History and National Historiography—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of National Studies;
民族·民族史·民族史学——论白寿彝先生民族研究的特点和风格
2.
Studies on historical thinking are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of na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creative historiography.
研究历史思维对认识民族史学的特点和创新史学十分重要。
3)  ethnoscience ['eθnəu,saiəns]
民族科学
4)  discipline of nationality
民族学科
5)  ethnohistory [英]['eθnəu'histəri]  [美][,ɛθno'hɪstərɪ]
民族历史学
1.
Historic ethnology and ethnohistory belong respectively to ethnology and history.
历史民族学和民族历史学是分属于民族学和历史学的不同学科,它们有不同的学科发展背景。
6)  historical ethnology
历史民族学
1.
If we take use of the research of multidisciplinary conformity, base our research on the theories in historical ethnology, and use methods that combine methods in historiography,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we can widen our view and renew our ways of thinking.
由于史料的性质所限 ,往往会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而运用多学科整合研究 ,立足于历史民族学的理论视野 ,用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相结合的方法 ,则可拓宽视野、更新思路 ,以此对历史上“佯黄”的共时态状况和历时态演化脉络进行分析 ,可以证明 :明代以前的“佯黄”是一个多民族集合称谓 ,而清代和当代所称的“佯黄”则是指毛南族的一个支系。
补充资料:外国教育史(学科)

waiguo jiaoyushi(xueke)
外国教育史(学科)


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从古代至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以及变化。
在中国,外国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并贯彻“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外国教育史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这一学科,有助于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的规律;批判地吸取人类教育的优秀遗产;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的素养,开阔眼界;培养师范院校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和忠诚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因此,它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外国教育史所阐述的内容,可概括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部分。
古代教育 在外国,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的教育活动是同劳动、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原始社会,新生一代属于原始群和原始公社,教育新生一代是公共的事。教育是成年人对他们传授劳动技能,讲述集体生活的习俗和禁忌、怎样抵御外来侵袭的有目的的活动。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青年之家”,有人认为这是学校的萌芽。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约在公元前二、三千年,东方各国先后出现了学校。埃及主要依靠宫廷和政府机关设置学校,培养统治成员和行政干才,来强化阶级统治。印度和希伯来主要是凭借宗教教育,通过控制思想意识以安定社会秩序。古代东方各国的学校也传授天文、数学、历法、测量、水利、医药、诗歌、艺术、文学和哲学等各类知识。
公元前 6~前 4世纪,在希腊,形成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斯巴达的教育属军事体育性质,由国家主办,以培养体格健美、勇猛善战、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军人为目标;雅典则形成了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为目标的较完整的学校制度。古希腊的智者周游四方,传播文化知识,创建了 3科(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苏格拉底以建立启发式教学法而闻名于世;柏拉图论证了教育属于国家的职能,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身心兼备的教育内容;亚里士多德继续论证了和谐发展的理论。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古代罗马的教育,同希腊相比,则偏重于实际的效用。罗马共和时代(公元前6~前1世纪)已有教读、写、算的私立初等学校,也有中等水平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培养富有者的子弟准备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30~公元 476)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以培养帝国的官吏和顺民为目的。罗马的教育理论也偏重于实用的目的。
中世纪教育 从公元 476年起,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基督教教会是欧洲封建主义的主要精神支柱。早期中世纪的教育基本上是宗教教育,主要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封建主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宫廷学校培养文官,通过骑士教育制度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士。早期中世纪的西欧教育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与此同时,各东方国家仍保持文化教育的繁荣局面。拜占廷保存了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成果,也发展了独特的拜占廷文化。伊斯兰国家当 8世纪阿拔斯王朝时期,文化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公元5~9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扩大,西欧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为适应其需要,出现了新型的学校(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这类学校用本族语教学,传授世俗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中世纪后半期,由于商业往来的影响和十字军的东侵,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欧洲人吸收了阿拉伯的文化,扩大了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知识领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参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