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he other world
他者世界
1.
In reality, be-hind the key words, is Conrad s endeav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the other world”, which he creates as a place for Jimto exercise full display of his talents.
其背后,是康拉德他者世界建构的努力。
2) the others
他者
1.
This artic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magology,makes a study of how the writer Sanmao,by describing"the others",creates her self-imag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which also shows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of herself.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出发,探讨作家三毛如何通过描写这些"他者"形象,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其鲜明的自我形象,并彰显了其中国背景的文化身份。
2.
It possesses a natural others identity producing the others of non-Shanghai/modernity.
在王安忆小说中,上海是乡土/传统中国的异地,也是全球化图景中的东方奇观,具有一种天然的他者身份,同时上海也在生产着非上海/现代的他者,上海与它所制造的他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对于在现代性震惊体验中的自我虚无化的无奈体认。
3.
Fanyi belongs to the others as against men s selves while Cao Qiqiao i.
蘩漪是男性自我的他者,曹七巧是女性自我的替身。
3) other
他者
1.
The "Other" Identity of African Americans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Wright;
理查德·赖特笔下非洲裔美国人的他者身份
2.
Other s Destiny;
“他者”的命运——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观浅谈《德拉库拉》中吸血鬼的象征意义
3.
The Beloved as the Other;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4) Others
他者
1.
Surpass egoism by referring to "others"——Relationship between Yu Dafu’s "autobiographical novels"and Japanese "private novels";
“他者”观照下的超越——郁达夫自叙体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关系
2.
But his theory ignores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basic construction which creates human s awareness and gives no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source and nature of others.
他以悲观极端的方式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但忽视了实践机制对人意识形成的根本建构作用,没有对他者的来源和本质作出合理解释。
5) otherness
他者
1.
The Subject s Collapse Vs.the Usurpation of Otherness;
主体的坍塌与他者的颠覆——评霍桑的两篇短篇小说
2.
The crisis resulted from the value conflict between the otherness and school education.
价值认同危机根源于"他者"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价值冲突。
6) the other
他者
1.
Heritage Conservation from the Other to Homestead——A Case Study on She People s Novel Songs;
从“他者保护”到“家园遗产”——以“畲族小说歌”为例
2.
Structure and Event, History and Structure, the Other and Us;
结构与事件·历史与结构·他者与我者——评《历史之岛》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论价值
3.
Classical symphony and the face of the Other;
古典交响乐与他者的面孔——王安忆小说《弟兄们》的分析
参考词条
补充资料:《世界征服者史》
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撰者为 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Ala-al-Dīn'A▆a-Malik Juwainī,1226~1283)。
志费尼先世仕于花剌子模王朝。花剌子模亡,其父归降蒙古,被任为呼罗珊等州财政官。志费尼本人长期担任蒙古国阿母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曾数次随从阿儿浑赴蒙古朝见大汗。该书是志费尼1252~1253年在蒙古国都城哈剌和林(即和林)期间开始撰写的,他时断时续地写了八九年,60年代初搁笔。因担任伊利汗国报达省长官,公务繁忙,未能写完。伊朗学者卡兹维尼将该书分为三卷,第一、二卷为原书上卷,第三卷是原书未完成的下卷。
该书第一卷共四十一章,主要记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窝阔台、贵由、术赤、拔都、察合台等的事迹。其中第五至七章则为畏兀儿史,第八至十章为哈剌契丹末期史。第二卷共三十二章,第一至二十五章为花剌子模王朝史(其中第十章为哈剌契丹史),第二十六至三十一章记1229至1256年初统治波斯地区的蒙古长官(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等)历史。第三卷共十六章。前七章为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后九章记亦思马因派王朝史。
该书是研究13世纪蒙古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史料价值最高的部分是第一卷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史,第二卷二十六至三十一章波斯地区蒙古长官史,以及第三卷前七章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因为这些部分都是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后出的历史著作如拉施都丁《史集》、巴尔·赫布雷乌斯的《世界史略》等,都大段地采用该书上述各部分。此外,第一卷的畏兀儿史,第二卷的花剌子模王朝史,第一、二卷中有关哈剌契丹(西辽)史的记述,对研究畏兀儿史、中亚史、西辽史也有重要价值。
该书文体华丽,往往雕琢过甚,文意晦涩,颂扬真主之类的文词又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
留存至今的波斯文抄本散见于法、英、伊朗、苏联等国,其中最古老、最好的抄本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290年抄本。卡兹维尼(M.M.Qazwīnī)从1906年起利用巴黎图书馆所藏七种波斯文抄本进行校勘,以1290年抄本为底本,1912年出版了集校本第一卷,1916年出版了第二卷。后来他又增加另外七种波斯文抄本,共用十四种抄本校勘第三卷,于1937年出版。一、二、三卷被收载为莱顿-伦敦出版的《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六卷第一至三分册。卡兹维尼在其集校本第一卷中用波斯文写了一篇长序,广泛利用波斯、阿拉伯文资料对志费尼的家世、生平以及本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卡兹维尼的集校本,尽管有个别处尚可改进,但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38至1958年,英国学者波伊勒根据卡兹维尼集校本将该书译成英文,并广泛汲取了巴托尔德、伯希和、柯立甫等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了大量注释。译文质量、译名对音以及注释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参考书目
Mirza Muhammad Qazvini ed.,The Ta'r媬kh-i-Jahān-Gushā of'Alā-ud-Din'A▆ā-malik-i-Juweini,νol.I,Ⅱ,Ⅲ,GMS,XVI/1,2,3,London,1912,1916,1937.
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
余大钧:《十三世纪伊朗史学家志费尼和他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2、3期。
志费尼先世仕于花剌子模王朝。花剌子模亡,其父归降蒙古,被任为呼罗珊等州财政官。志费尼本人长期担任蒙古国阿母河行省长官阿儿浑的书记,曾数次随从阿儿浑赴蒙古朝见大汗。该书是志费尼1252~1253年在蒙古国都城哈剌和林(即和林)期间开始撰写的,他时断时续地写了八九年,60年代初搁笔。因担任伊利汗国报达省长官,公务繁忙,未能写完。伊朗学者卡兹维尼将该书分为三卷,第一、二卷为原书上卷,第三卷是原书未完成的下卷。
该书第一卷共四十一章,主要记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窝阔台、贵由、术赤、拔都、察合台等的事迹。其中第五至七章则为畏兀儿史,第八至十章为哈剌契丹末期史。第二卷共三十二章,第一至二十五章为花剌子模王朝史(其中第十章为哈剌契丹史),第二十六至三十一章记1229至1256年初统治波斯地区的蒙古长官(成帖木儿、阔里吉思、阿儿浑等)历史。第三卷共十六章。前七章为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后九章记亦思马因派王朝史。
该书是研究13世纪蒙古史的基本资料之一。史料价值最高的部分是第一卷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史,第二卷二十六至三十一章波斯地区蒙古长官史,以及第三卷前七章拖雷、蒙哥、旭烈兀史。因为这些部分都是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后出的历史著作如拉施都丁《史集》、巴尔·赫布雷乌斯的《世界史略》等,都大段地采用该书上述各部分。此外,第一卷的畏兀儿史,第二卷的花剌子模王朝史,第一、二卷中有关哈剌契丹(西辽)史的记述,对研究畏兀儿史、中亚史、西辽史也有重要价值。
该书文体华丽,往往雕琢过甚,文意晦涩,颂扬真主之类的文词又占据了相当多的篇幅。
留存至今的波斯文抄本散见于法、英、伊朗、苏联等国,其中最古老、最好的抄本为巴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290年抄本。卡兹维尼(M.M.Qazwīnī)从1906年起利用巴黎图书馆所藏七种波斯文抄本进行校勘,以1290年抄本为底本,1912年出版了集校本第一卷,1916年出版了第二卷。后来他又增加另外七种波斯文抄本,共用十四种抄本校勘第三卷,于1937年出版。一、二、三卷被收载为莱顿-伦敦出版的《吉布纪念丛书》第十六卷第一至三分册。卡兹维尼在其集校本第一卷中用波斯文写了一篇长序,广泛利用波斯、阿拉伯文资料对志费尼的家世、生平以及本书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卡兹维尼的集校本,尽管有个别处尚可改进,但是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1938至1958年,英国学者波伊勒根据卡兹维尼集校本将该书译成英文,并广泛汲取了巴托尔德、伯希和、柯立甫等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了大量注释。译文质量、译名对音以及注释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参考书目
Mirza Muhammad Qazvini ed.,The Ta'r媬kh-i-Jahān-Gushā of'Alā-ud-Din'A▆ā-malik-i-Juweini,νol.I,Ⅱ,Ⅲ,GMS,XVI/1,2,3,London,1912,1916,1937.
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0。
余大钧:《十三世纪伊朗史学家志费尼和他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大学学报》1980年第2、3期。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